第四版:基层

让“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长子县鲍店镇张庄村“村民说事”化解群众心头事

  •   “以前家里有事情不知道跟谁说,现在不仅有‘人’听、有地方‘说’,村干部更是直接把说事场地搬到了家门口,而且很快都有着落,感觉特别有亲切感。”说起村里实施的村民说事“三五双循环”工作法,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张庄村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一度时期,鲍店镇张庄村村民总感觉“大伙身边的急难愁盼无人问津,就算有人问起也是蜻蜓点水,没了下文。”近年来,张庄村围绕村民热议的、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大家热切希望解决的诸多事项,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大力推广村民说事“三五双循环”工作方法,把“村民说事”大家谈活动作为村民参与“好商量”协商议事的新途径,把“村民说事点”搬到村居民户、田间地头,切实将社会治理落实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细节,让社会治理现代化成果更亮、效果更实、百姓更安,将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一份份“满意答卷”。

    把“事”说出来是预防纠纷的上策

      在张庄村,有事不能让村民憋在心里,尽快使村民打开心结,道出原委,是村干部们工作的首选。
      “我觉得需要给村后那条路安上路灯,这样又能美化村里环境,还安全……”在近日开展的“村民说事”大家谈活动中,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建言献策,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矛盾纠纷调解等话题,让村干部与老百姓共识越来越多。
      近年来,张庄村以服务型党建为总揽,推行村民说事“三五双循环”工作法,推进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管理,逐渐形成了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等的工作法,实现了村里的事大家管、大家议、大家办,聚拢起来的“好声音”,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为乡村和谐建设加满正能量。
      说起村民说事,张庄村村支部书记吴树亮饶有兴趣介绍起该村化解矛盾“三五双循环”工作法:村民说事要紧密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和村民生产生活,让事关乡村建设发展的集体事项由全体村民议着办,让涉及家庭邻里的烦心孬事由热心群众帮着理,建立“村事百姓说,家事大‘家’说”的双向循环说事机制,实现大事小事自己管、村事家事齐想法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治格局。
      该村“说事”有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事、惠民利民便民的实事、影响和谐稳定的孬事、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其他事关群众的村事五大分类。想提都能提、遇事敞开说、说定马上办、落实跟踪访、成效科学评“说事”五流程。“说事”还有“说事”场所、“说事”机构、“说事”制度、“说事”热线、“说事”台账。
      按照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提、大事小事都能提、家事村事都能提工作思路,该村在公共场所公开公示值班联系电话,随时接听群众来访提问。在村活动场所设置值班值守办公室,做到工作日接受群众来访提问,同时,支村“两委”干部在村内街巷、田间地头都要做到接受群众提问。镇村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定期入户征求村民意见,邀请村民到说事厅谈想法说意见,准确掌握群众所思、及时发现治理不足。
      一开始,村民讲出来的多是质疑和抱怨,随着多次深入的沟通,大家共同直面矛盾和问题,相互理解、信任就多了。该村依靠“村民说事”,畅通了与村民们生活相关日常琐事的解决途径。基层鲜活的经验逐步通过建章立制,转化为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机制。

    把“计”找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张庄村的议事不是“议而不决”,而是要议出符合各方利益的“锦囊妙计”。
      “都一个村里住了这么久了,有啥事不能好好说呢,有什么事跟我说说,我给你们宽宽心……”张庄村村委主任吴志远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调处化解纠纷。
      原来,该村两位村民因为土地纠纷闹到了村里。为了彻底解决这些矛盾,村“两委”成员赶赴现场,组织协商。“我们村‘两委’成员跟他们一起去实地现场测量,再现场协商,双方重新签订了协议,最后两家也都挺满意。”谈到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的经验,吴树亮说:“公平公正,用事实说话,就能得到群众满意。”
      该村依托村民说事平台,采取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急议等方式,切实解决问题,把“计”找出来。通过组织邀请、各方推荐、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方式,广泛吸纳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劳动模范、乡贤代表等,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组成的议事协商理事会,发挥人缘地缘等优势,根据不同议题,灵活组织相关利益方参与开展议事协商活动。
      通过“三个提”收集到的说事内容,全部记录备案并纳入说事议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说事方式,用三种方式把事说透、把理讲通。对群众提出的需要现场解决的事,要与当事人现场咨询了解、沟通协调。对现场解决有困难的,要联系当事人、说事人和热心人到村说事室当面解释、调处,确定解决方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事件、领域要定期召开研判会,确定研判主题,召集村民代表集中商量,探讨制定防范和解决方案,确保在乡镇一级把问题彻底化解。

    把“活”干出来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在张庄村活跃着一群为了村民的大事小情辗转奔波的人,这群人让“村民说事”有了抓手、有了落实、有了效果。
      “化解矛盾,关键在化解,矛盾不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就能解决的,必须有解决基层问题的实际本领。”长子县鲍店镇党委副书记柴常景说。
      “感谢村里,解决了我们的邻里纠纷,也让我们两家重归于好。”村民张金生说。张金生因为用井问题和邻居产生积怨,村里调解员知道后,通过反复了解双方意愿,协调解决两家的纠纷,推动了家庭、邻里关系和谐和睦。
      说事是基础,办事是关键。该村把限期办理作为村民说事的关键环节,分类、分期进行办理处置。小事专人代理办,对群众寻求便民服务类事项,特别是对因个人困难导致办理不方便的,村内要指定便民服务事项代办人,帮助群众办理事项。大事研究议定办,对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内基础建设和村务管理服务的事项,要吸纳最广泛村民的意见研究议定;对家庭邻里矛盾纠纷,要吸纳最有威信的团队进行调解。难事镇村联合办,对村级层面难以解决协调的事项,由支村两委上报镇党委支持协助,通过镇村两级办理处置,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
      村民直言不讳,村干部也是雷厉风行。每当群众说完后,干部们就针对群众的问题和疑惑,尽可能地现场回答解决,不能解决的,建立问题台账,限时办结。对一些疑难杂症,散会后,干部们又会到群众家中去坐一坐,一起数变化、谈政策、找症结、开方子。
      推行“三五双循环”工作法以来,张庄村共组织群众说事14件,其中包括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事3件、惠民利民便民的实事5件、影响和谐稳定的孬事5件、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1件。营造起理性的“说事”氛围,村民说事厅委员会和顾问团,真正吸纳了有能力、有道德、有威望、有热情的村内好人,提升了说事的公信力和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信任说事平台的信服感,提振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信心,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了张庄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发展。

    把“谱”定出来是维护稳定的基础

      张庄村发展到今天,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先行谋划是制胜“法宝”。
      “我们村近2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自‘法律明白人’队伍成立以来,他们带头尊法学法、宣传政策法规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树亮说。
      维护稳定,关键在“维”。张庄村对所有办理事项设立满意度评价制度,对办理时限、办理结果等内容通过征求意见和主动上门回访等形式,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形成良性反馈。群众代表评,采取定期集中和专题两种评价方式,召集村民代表集中填写和村民随机访谈途径,听取广大村民的成效评价。党员干部评,结合党支部主题日活动,每月进行说事办理事项评价,征求党员干部的真实评价。乡镇专项评,对涉及村级管理服务和发展的重大事项、群众关注关心的身边事项,由各片形成专项督评征求意见卡,定期组织党政班子进行成效评价,倒逼干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如今,村民说事已是张庄村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宝”。村民敞开说村事、热心议村务、协力办村事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日常场景。除了村民有大小烦难随时可以说,同时也制定出台村民说事制度实施方案,规定了从说事受理、答复、办理、研究,到调解、移交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实现矛盾纠纷县、乡、村三级闭环式管理,保障群众意见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通过村民说事,以“说”的公开、“议”的规范、“评”的助推,切实让群众感受到“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说、事有人去做”,进一步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搭建起群众“连心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真正落实到基层,兑现给群众。

    原培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