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基层

普法宣传落地生根 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晋城市“八五”普法工作亮点纷呈

  • 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

  • 局长讲法

  • 宪法宣传

  • 青少年法治教育

  • 以案普法

  •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启动仪式

  • 模拟法庭

  • 模拟宪法宣誓

  • 陵川盲人曲艺队普法

  •   聚法治之力,筑发展之基。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晋城市统筹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压舱石”。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十一年排名全省第一,晋城市被授予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
      晋城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履职情况“清单式”管理法,年初发布责任清单,年终开展履职评议。坚持用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7个,以示范创建带动基层治理能力整体提升。
      针对不同普法群体,晋城市探索创新精准普法模式。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旁听庭审常态化制度化;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建立了7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宪法宣誓、模拟庭审等法治体验教育活动;抓好基层群众法治教育,成立晋城市“八五”普法法治文艺队,开展“八五”普法法治文艺百场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城区:繁荣法治文化 走稳普法步伐

      2021年以来,城区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全面依法治区实践,抓好重点人群,突出重点内容,挖掘法治文化,夯实法治阵地,普法步伐更加稳健,普法工作成果喜人。
      加强法治宣传队伍建设。城区普遍建立普法骨干、法治宣传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队伍,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大力培养学法用法示范户,义务为广大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等内容进行法治培训,不断提高法治宣传队伍的法律知识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市首个禁毒主题小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开展法治教育活动5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近万人。加强法治公园建设,在白水街沿线小区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法治文化长廊,供群众休闲之余轻松学法。加强村(社区)法治阵地建设,进一步优化村级法治图书室、法治一条街、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内容,形成了具有城区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打造“法治微课堂”线上法治宣传阵地,通过“晋城城区”“晋城城区政法”微信公众号制作发布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讲座视频14期,由相关职能部门向基层群众、青少年、企业进行推送,做到法律知识权威准确、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重点对象全部覆盖,不断提高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积极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城区司法局曹洋制作的普法视频《有民法典“撑腰”,向职场暴力说不》获得晋城市华洋杯抖音大赛二等奖。

    泽州县:聚焦齐抓共管 提升普法工作合力

      泽州县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突出重点对象,聚焦关键任务,创新工作理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古韵泽州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法治根基。
      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印发了《关于制定学习计划、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制度的通知》,落实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将集体学法纳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县四大班子、各镇、各单位按年度制订学法计划,进一步提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
      推动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按年度印发《中共泽州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工作要点》《泽州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工作清单》,明确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述法促履职,积极推动各镇、各单位制定工作清单,推进述职述法全覆盖,以述明责,以评促干,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建立学法普法长效机制。各镇、各单位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讲法1次。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实现全县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全覆盖。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县委党校将宪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列为各类学习培训班重要内容,使法治教育培训成为常态。

    陵川县:强化法治力量 赋能乡村治理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陵川县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基础为目标,用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治理,瞄准农村精准发力,持续开展法治宣传进乡村(社区)活动,打造基层普法阵地,为全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提升农村干部“执行力”。注重加强农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学法用法工作,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计划和干部学法制度,使学法用法普法成为常态。安排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农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2021年来共讲授法治课200余次,增强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了依法办事和依法治理能力。
      强化法治宣传“引领力”。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志愿者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等,并结合乡村振兴、创优营商环境等中心工作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打牢法治基础。
      深化法治文化“添活力”。近年来,陵川县建立了全县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在崇文镇、礼义镇、平城镇等地建设了13个高标准的法治文化阵地,在县城建成了卧龙岗法治文化公园,实现了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让广大群众“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县司法局同县盲人曲艺队先后创作了50余个文艺节目,举办文艺巡回演出180余场,还制作了民法典系列微视频,编排了多个普法短剧,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开展示范创建“增动力”。该县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认真谋划、精心培育,引导村级组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涌现出一批基层法治建设先进典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使基层民主更加规范,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阳城县:行法治之力 普治并举亮点纷呈

      近年来,阳城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不断推动“八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具有阳城特色的普治并举普法模式,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县蔚然成风,为推动阳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印发年度县直单位普法责任清单,分解细化普法内容、普法对象、普法形式以及普法节点,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强化“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联动机制,努力构建大普法、大宣传工作格局;建立以案释法制度,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持续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指标评估办法。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市首家建立并实体化运行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县法院阳西法庭、检察院“三心”检察为民工作室、法律援助中心等调解资源成功入驻,创新“1263”工作法,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群众诉求。河北、润城、东冶等乡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运行顺畅,凤城“红亮调解室”、白桑“老支书调解室”、芹池“厚道调解室”广受赞誉,将大量简单化、类型化、普通化案件快速化解在前端。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全县15个乡镇336个村共有“法律明白人”1115名,通过参加线上“农村学法用法大讲堂”和线下专题培训等活动,为乡村全面振兴培养了一批学法普法的志愿者、尊法守法的维护者、懂法用法的践行者。
      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和免费法律咨询工程,规范农村民主议事制度,对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查;对法律问题多、群体性敏感案件多的村,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法治讲座。全县33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配备了法律顾问,开展进村服务,举办法律讲座,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提供法律援助,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夯实了基层民主法治根基。

    高平市: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普法硬实力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高平市始终坚持以创新促提升的工作理念,紧扣“重点对象”,提高普法针对性,形成了“抓领导的五长讲法、服务群众的敲门送法、律师专业团队的以案释法、正反两面的现身说法、全民参与的全民学法”普法工作新模式,彰显了该市普法硬实力。
      以“五长讲法”为抓手,发挥头雁效应,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以市长、局长、乡镇长、校长、矿长为抓手,采取“抓领导、领导抓”的方式,带头讲法、学法,发挥领导头雁效应,带动提高全体干部学法意识,提升了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
      以“敲门送法”为路径,实现送法上门,满足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以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网格员为主体,与入户排查纠纷有机结合,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资源送法上门,使基层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法律服务。通过“敲门送法”了解民情社情,为群众答疑解惑,及时做到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
      以“以案释法”为载体,诠释法理内涵,提升法治宣传效果。有效利用律师资源,开办“八五”普法专题电视栏目《律师来了》,用专业法律服务团队,精准解答热点法律问题,精选该市发生的典型案例,围绕案件事实、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释法说理、权威解读。
      以“现身说法”为典型,利用正反教育,增强群众法治道德观念。以道德模范和矫正积极分子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现身说法。以“高平好人、道德模范”为典型,通过讲解自身弘扬传统文化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让社区矫正对象化身普法志愿者,通过讲述自身违法经历、接受教育的思想转变过程、谈感受谈认识,深入企业、厂矿、单位、学校,以现身说法开展警示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
      以“全民学法”为目标,开展法治教育,营造和谐法治氛围。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指导,多形式、广角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强化普法宣传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和主导作用,确保精准普法,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机关干部普遍学、法律宣传全民学的良好氛围,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沁水县:创新普法形式 注重实践探索

      近年来,沁水县严格按照“八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法治创建为核心,积极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不断拓展普法宣传载体,注重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实际、符合不同群体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普法工作的精准性,营造了全县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云端视频,妙趣横生学法规。以选材贴近生活、表达通俗易懂、剧情短小精悍为导向,自编自演系列普法短剧,多平台累计播放量达30余万次。其中,反诈主题短剧、民法典系列微视频在各类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深受群众喜爱。开通“沁水普法”微信公众号,每日一推送、每周一视频、每月一主题,将普法案例、新法速递、法律法规适用性解读等通过公众号进行普法宣传,进一步扩宽普法教育受众面。
      围炉夜话,情深意切解难题。端氏镇坚持法治前移,开展“夜话西头村”茶话会,与群众围炉共坐,仔细倾听群众需求,耐心讲解法律知识,把讲法律和办实事有机融合,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数字赋能,足不出户惠民生。郑村镇以“数字乡村”为牵引,依托5G网络,率先将“数字+法治”融合进村级管理服务站,开辟普法专栏,发布普法视频、法律条文。村民通过手机即可了解普法动态,掌握法律知识,进一步提升了普法工作的精准性。
      沉浸式普法,创新普法新体验。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庭审旁听活动,以案释法零距离;开展“助力企业发展法治沙龙”活动,为企业良性发展出点子、指路子;组织普法志愿者写法治春联、举办法治诵读大赛、法治书法展等,为群众送上法治大餐。
      接下来,沁水县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新需求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普法责任制落实、新媒体新技术精准普法等方面发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发展。

      组稿:张红红 李江明
    摄影:郭泽彬 石雅菲 许春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