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聚焦

110 中国人民警察节

  • 雷洪波

  • 白力

  • 武彤

  • 王晓东

  • 葛峰

  •   一身“警察蓝”,他们把忠诚刻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他们用青春热血守护着我们的平安幸福,用实际行动绘就一道道最美“警”色!
      一颗“凡人心”,他们也有藏蓝之外的另一番动人色彩,他们可能变身“暖心大哥哥”“练兵总教头”“无偿献血标兵”……然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却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散发着同样温暖的光芒!
      在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一起来看我们身边“警察蓝”的别样色彩——

    雷洪波:传经送宝“雷教头”

      在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支队长雷洪波看来,司法警察是守护法庭每一名当事人和法官的“安全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成长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钢铁队伍。
      由于个人能力超群、业务精湛,并创新开展了“体技战心一体化”训练法,雷洪波成了业界有名的“雷教头”,四处传经送宝,不断淬炼铁军。
      雷洪波发现,在实际执法工作中,队员们费时费力,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强度不小,原有的体技能训练却并不能达到执法要求。“我们既要学习、训练,又担负着开庭、处置突发状况,工学矛盾、工训矛盾较为突出。”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提升司法警察的履职与处突能力,雷洪波除了做好日常工作,还把自己变成了队员们的“贴身教官”。他以“为一线司法警察塑造符合形势需求的警务理念”为目标,综合思想政治、警务理论法规学习、实务操作等要求,从司法警务中的执法行为,剖析现场执法环节,解析事后惩治环节,切实增强了参训学员执法能力规范化。
      2018年,雷洪波创新性提出了“体技战心一体化”训练法,将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训练体系。
      在“体技战心一体化”训练法框架下,教官化身“蓝军”,司法警察队员化身“红军”,以实际案例为模板,模拟各种突发情况进行实战演练。“化身‘蓝军’的教官不单是参训员,也是引导者,面对‘红军’的适时处置举措,一一进行引导分析,让队员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地知道哪种方法能在更短的时间里,作出更行之有效的反应举措。”
      自从引入“体技战心一体化”训练法,“红蓝军对抗”就成了晋中市中院的一张王牌名片,该训练法在众多省市自治区得以广泛推广、研究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雷洪波带领的晋中市中院司法警察支队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钢铁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功勤练当尖兵。在雷洪波的办公桌上、书柜里,错落有致地放着很多法律类以及与训练有关的书籍。雷洪波深耕司法警察制度、条例,“从实际出发,以案看案、以案研判,绝不能因为心理上的疏忽,造成法庭安全秩序的缺失。”
      多年来,雷洪波通过与基层一线司法警察教练员面对面座谈,了解到干警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后,“量身打造”送教方案和授课内容,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给同行单位“传经送宝”。
      曾有几所省内外的专业院校开设了司法警务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司法警察,但是大多数学校最苦恼的就是没有专业的、针对性强的司法警察教材。雷洪波接到邀请后,积极参与到专业教材的编撰工作中。其间,雷洪波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实践案例,参与起草、修订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系列教材》(第一版、第二版),获得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肯定。
      从2019年开始,雷洪波多次受最高院指令参加起草、修订全国法院司法警察教材、规范等。他多次赴上海、河北、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黑龙江、新疆等地送教,受到最高法多次通报表扬。他常年担负山西省高院司法警察培训、山西警官职业学院教学任务,得到各级领导、学员的好评。2020年,他牵头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等地全国优秀教官成立元贞司法警务工作室,研究新课题,靶向教学,并对司法警察职业培训进行大胆革新,研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一体化训练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相关院校以及一线司法警察的认可。
      二十多年来,雷洪波一直坚守在司法警务工作的第一线,先后被晋中市中院、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两次,被最高法两次评为“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并担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特聘专家、全国法院司法警察人才库教官。在他的带领下,2013年、2017年,晋中市中院司法警察支队先后两次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本报记者魏巍

    白力:大爱献给“星星的孩子”

      “微风吹着浮云,细雨漫漫飘落大地。淋着我,淋着你,淋得世界充满诗意,微风伴着细雨,像我伴着可爱的你……”这是白力在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当上音乐课支教老师后,最爱唱的《微风细雨》,他还一句一句地将歌词讲给有自闭症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会跟他互动、拍手、微笑,歌声是交流的桥梁,让孩子们对警察叔叔产生了信任和安全感。
      白力是太原铁路公安处五台山车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十多年基层工作练就了扎实的硬功夫,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李小姣。这个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向家人借了10万元,在太原老城区租了间民房,聘了4位专职特教老师和1名钟点工,成立了一所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从此走上了陪伴自闭症儿童的道路。这让白力非常吃惊。
      “有的孩子只说自己的事,整日就一句话;有的目光清亮,却不愿与人对视;有的语言发育正常,却几乎不和人说话。”白力说,自闭症儿童受困在自己的心智里,有人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
      2014年10月,白力第一次走进了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为了欢迎白力和他的随访者,服务中心的老师跟孩子们一起组织了一场小小的演出,那些孩子又唱又跳,载歌载舞。有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一直朝白力微笑。白力展开双手示意友好,男孩不但没有躲开,反而让白力抱起他。在场的老师们惊呆了,眼前这个自闭症孩子竟会让一个陌生人近距离接触,且丝毫没有畏惧感。李小姣非常惊喜地说:“天哪!你跟孩子们如此有缘分!”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唯一”的拥抱,亦或是这种缘分,让白力萌生了帮助这群孩子的念头。白力生活在太原,工作却在一个偏远的小站,上下班奔波在两地之间,休息时间十分有限,但他依旧竭尽所能去服务中心看孩子们。
      刚开始,白力以自己的方式接近自闭症孩子,但这些孩子压根不和他沟通交流,完全把他当陌生人。一次,当他听到有个孩子在哼唱儿歌,便与那个孩子共同哼唱起来,那个孩子马上有了兴趣。这个变化令白力欣喜若狂——原来可以用音乐感染他们、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出生在艺术世家的白力,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沟通后,白力便当起了孩子们的音乐课支教教师,教孩子们唱《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其中《微风细雨》是孩子们的最爱。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拉着孩子们在草地上漫步,在音乐声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长时期的相处,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叫他“白力哥哥”,语言能力和节奏感得到进步,还有的能和他简单交流。
      在做志愿服务中,白力了解到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所处的绝望和困境。他与一个叫典典的自闭症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每月给孩子捐200元钱和衣服,还积极参加服务中心开设的“爱的首富”“爱心大厨”等公益活动。
      每个月第一天,白力都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动朋友为孩子们捐款,每个月自带食材给孩子们做一顿午饭,用爱心温暖了自闭症孩子,被称为“爱心大使”“灵星形象大使”。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家人、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加入这项公益活动。
      白力决心将这份志愿行动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自闭症儿童,让更多人加入到爱心传递中来。

    本报记者王旻 通讯员药晓萍

    武彤:“fei彤凡响”的反诈主播

      “生活有千万种颜色,每一种都可以是幸福的样子。”这是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老军营派出所副所长武彤对生活的态度。
      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前夕,记者在老军营派出所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武彤,她正忙着筹备“110”警察节宣传活动。
      走进她的办公室,几株绿萝向阳生长,直奔天花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说起除了工作,还喜欢干啥,武彤打开了话匣子。她喜欢音乐,就去学“弹指弦琴”;她在意“见字如人”,就去练了软笔、练硬笔;她想要运动,就去撸铁、练力量……生活里的种种,皆源自武彤对生活的热爱,汇聚成丰盈的自己,又呈现在抖音号“fei彤凡响”里。
      利落的短发、伶俐的口齿、时尚的着装,一般生活主播有的人间烟火、生活琐碎、超强自律,“fei彤凡响”账号里都有,但她的招牌还是粉丝超爱的——穿着便装“唠嗑”揭秘电信诈骗那些事儿的“彤姐姐”。
      “抖音号里宣传反诈,也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彤给记者讲起,几年前有一次午休的时候,突然接到孩子班级微信群的通知,“班主任”让大家补交费用。可原本加过孩子班主任“好友”的武彤发现,这名要求交钱的班主任并不是她关注的好友。疑惑重重之下,武彤立即联系班主任求证,结果证实发消息的为假班主任,她赶快在班级群里发出通知并揭开真相,避免家长上当。
      此后,武彤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抖音账号里录了一段视频。起初是因为自己的事就没穿警服,便装出镜,揭秘诈骗陷阱,提醒家长切勿轻信转账信息。视频一发,没承想却得到6000多阅读量,评论区里更是讨论不断,还有讲述自己类似经历的留言。武彤突然意识到,平常自己穿警服宣传可能太“正式”,街坊邻居难免会有“距离感”,所以即便宣传也是收效甚微。反而这种社交账号上的“讲故事”,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于是,从2020年年初,武彤开始做起了一名“斜杠生活主播”。没有警服的严肃、没有工作中的严厉,视频里的武彤爱搞笑、爱生活,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她把电信诈骗案件里的真人真事当故事讲,点赞无数,陆续“加关”,并很快收获到了自己的粉丝群。
      有同事建议武彤再开一个专门反诈的账号,要和日常生活分开,可她并没有那样做。问其原因,武彤打开账号给记者看了她一条反诈提醒内容的评论区:“彤姐姐,你的围巾在哪买的?”“这件牛仔衬衣有链接吗?”“我们有一样颜色的美瞳”……
      这些留言看似和反诈宣传的内容“毫无瓜葛”,但武彤告诉记者:“生活中的武彤警官可能更被人信赖,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无所顾忌地找自己寻求帮助。”令她记忆深刻的是成功劝阻一位89岁的老人挽回损失145万元。
      坚持做生活主播,坚持在抖音账号里做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武彤在2023年里做了46场反诈宣传,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场达116万人次,现场宣讲人数最多的一场是800人,在抖音号和视频号更新反诈视频80条,浏览量累计56万人次。
      “‘fei彤凡响’是我对生活的致敬,点滴记录是我对成长的注脚,我是警察,但也和大家伙一样,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喜怒哀乐悲欢怨,无论哪一面都是我,只希望能让大家伙看到最真实的那一个。”武彤站起身整理了警服,她要出发去巡逻了……

    本报记者李青

    王晓东:翰墨相伴从警路

      摊开红纸,提笔蘸墨,挥洒自如地舞动手腕,一个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跃然纸上。每写完一副对联,王晓东总会习惯性地扶扶眼镜。年逾五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可多年习练书法的缘故,让身着警服的他愈显刚健。每到春节前,作为全省监狱系统书法协会副主席,王晓东总要参加几场写春联活动,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一天要“刷”上千副对联。
      王晓东,太原第二监狱二级高级警长,是一名从警33年的老民警,每天在繁琐的工作中穿梭忙碌。工作之外,他还是同事们公认的“书法高手”,是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在省市书画活动中入展、获奖,还举办过两次书画展。
      王晓东与书法结缘,源于十几年前的一场活动。当时,太原二监邀请知名书法家、山西大学教授姚国瑾先生,进监开展书法艺术交流帮教活动。作为办公室主任、全程操办活动的王晓东可以近距离和姚国瑾先生交流,还亲眼目睹了名家酣畅淋漓的写字过程,这令他大开眼界,也激发了他学习书法的热情。借此机缘,王晓东走进姚国瑾先生主持开办的“经史讲堂”,开启了书法学习之路。虽是业务爱好,但他始终以专业精神对待。从一笔一画到间架结构再到章法布局,王晓东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钻进书房,研墨挥毫,潜心研习。近几年,王晓东主攻宋代行草,借用古人“飘逸洒脱、沉着痛快”的书风挥洒情绪,表达性情。
      “书法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反映。”习练书法的过程中,王晓东愈研愈深,开始广泛涉猎,大量学习与书法关联的传统文化,如历史、哲学、诗词等,增强文学底蕴,修炼“字外功夫”。
      在王晓东的办公室里,一个文件柜里整齐摆放着他自费购买的四五百本《书法》《文史知识》等专业书籍,不少同事时常前来借阅,俨然一个“微型图书馆”。一向认真细致的王晓东还专门把每期杂志的目录复印下来,并装订成册,方便同事查找所需内容。在王晓东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警喜欢上了书法。
      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根据民警兴趣爱好适时成立了书画组。作为书画组的骨干,每逢周末,王晓东要么组织大家临摹古帖,要么到博物馆参观展览,要么组织专题讲座学习交流,让大家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真正喜欢上书法。
      在打造“一监一品”监区文化过程中,太原二监还发挥王晓东所长,在罪犯中开设了书法课,以翰墨育人,培养罪犯健康向善的心态。
      “学习书法,不求闻达,不求名利,只愿娱乐身心,日新月异。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收获,不断快乐的过程。”翰墨相伴,让王晓东的从警岁月多了特别的色彩。

    本报记者王晶晶

    葛峰:“终身荣誉”这样炼成

      “年底了,同志们再多辛苦一些,咱要让群众过个好年。”1月8日早上9点半,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情报指挥中心主任葛峰在周例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在民警眼里,他不仅是好领导,更像自己的长辈,关心呵护着身边每一个人。除此之外,他还是年轻民警心中的“偶像”,因为他在26年里坚持无偿献血,并因此获得“终身荣誉”奖。
      提到无偿献血,精瘦干练的葛峰很从容。“1998年开始,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在五一广场号召大家公益献血。我也没想太多,作为一名警察我应该去,从那时起我便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
      为保证血液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葛峰一有空就坚持锻炼身体。指挥中心办公室位于办公楼顶层,他常常从一层爬到六层,用年轻人的话说“他都不带喘的”。
      在葛峰的言传身教下,民警们也是“有样学样”。
      “血液可以再生,用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这是葛峰主任用行动给我们作出的表率。”从基层派出所调到情报指挥中心不到两年的民警刘鑫在2023年年尾,刚完成一次无偿献血,他说:“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很有价值,也感到光荣。”
      “以前,无偿献血基本都是全血,现在是更精细化的献血,分离筛查出某种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外周血干细胞等,主要针对更需要的一些特殊患者。”说到献血,葛峰很是专业,“对于成分血会有一定要求,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提前两日不能饮酒,忌油腻以及不能服用某些药物等,以保证血液成分质量稳定性。”
      26年里,葛峰累计献血120次,总献血量50000多毫升,超过10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连续6年3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3年获“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
      葛峰的善举,默默感染着身边同事,更是年轻民警学习的榜样,他用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新担当、新风采、新作为,他带领的情报指挥中心连续取得骄人业绩,2019年被授予“山西省青年文明号”,2021年荣获“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党员集体”,并被授予集体二等功。与此同时,葛峰在2020年被评为“太原好人”,2022年荣获个人三等功,2023年被评为“太原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这些荣誉都是群众对公安队伍的认可,我们仍需努力。”葛峰放下接警电话,又开始协调部门警种的协作工作,“快过年了,大家再加把劲。”葛峰的声音在中心大厅响起,坚定而有力。

    本报记者王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 第2023-12-29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