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关振瑛)近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获悉,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已有198个项目实现“房证同交”,涉及住房10.2万余套,除个别县(市、区)暂无新交付项目外,我省“房证同交”基本实现全覆盖和常态化。
实现“房证同交”后,购房群众从交付两年后拿到证书,变成收房同时即可领取证书,有效满足了群众对房产落户、上学、抵押等需求。
“房证同交”改革是对政务服务的“终极大考”,多部门联动发力是核心。在省自然资源厅、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共同努力下,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通过重塑业务办理流程、并联启动竣工验收、提前介入过程管控等多项改革措施,将原先“拉锯战”式甚至个别项目需要1-2年才能办理完成的房屋竣工验收缩短到15天左右,为实现“房证同交”奠定了基础。
2023年以来,一大批房企转变经营思路,从原先的被动参与“房证同交”,到积极主动推动项目实现“房证同交”。针对“房证同交”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上升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住建厅、省审批局、省税务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启动新建商品房“带押过户”改革,并向承诺开展“房证同交”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予以政策倾斜。此举鼓励了更多有能力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积极申请“房证同交”服务,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资产资金安全。
由于不动产登记属地办理客观原因,加上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能整合情况不同,全国各地不动产登记普遍存在同一事项标准不同的实际情况,给很多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造成很大困惑。为此,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利用我省“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我省不动产登记事项实现办理流程统一、受理标准统一、材料要件统一和办理时限统一,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覆盖不动产登记服务全过程的全省不动产登记标准化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