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我们这百十来名家长悬着的心可算是落地了。”前不久,太原市小店区法院狄村法庭审理了两件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该案涉及未成年人、家长及培训机构三方权益,在承办法官的不断努力下,百余人到法庭调解纠纷,案件最终圆满解决。
2023年9月,73名家长在某培训机构缴纳了3000元至3万元不等的培训费用。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该培训机构在正常经营一段时间后便无法继续开展培训服务,家长们想要联系负责人进行退费,结果石沉大海。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家长们将该培训机构、其股东某文化工作室及其实际控制人石某诉至法院。小店区法院狄村法庭受理该案后,发现培训场所已人去楼空,电子、邮寄送达均被退回。
因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人数众多,且无法正常送达,狄村法庭立即成立“某培训机构专案小组”,由法官孙爱云、李雪菲两团队共同组成,对案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解决方案。随后,专案组成员多次前往被告办公地点,多方咨询相关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联系上了被告石某,顺利解决送达问题。
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便是如何举一反三、“一揽子”解决纠纷,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因每个孩子支付的培训费用及实际参与过的课程、课时均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专案组成员兵分两路,采取内外并举、标本兼治的方式递进式分层过滤解纷。一队加班加点耗时两天,仔细核对案件材料,逐一梳理应退费金额,并根据当事人的退费金额大小、调解态度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另一队“主攻”被告,深入了解其实际履行能力及调解态度,释法说理,最终整理各方意见,科学预判潜在风险,分类制定调处预案。
承办法官庭前庭后多次耐心细致的分析释法给当事人吃下了“定心丸”。“面对面”集体调解当天,经过整整一天的努力,66名家长成功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根据退费金额的大小,分为一次性结清与分三期退还两种方式,既能最大程度保障退还金额,又让该机构得以喘息,达成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共赢局面。
对于未达成调解意见的家长,专案组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在履行期限内多次与原被告联系核实履行情况,确保被告信守承诺、按期退还后,再次联系7名家长,以事实赢得信任,最终促使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本报记者关振瑛 通讯员徐凤仙 王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