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守护平安 步履不停

——山西公安基层工作四十年掠影

  •   一扇木门,轻轻推开,那是尘封已久的记忆;一道门禁,刷脸认证,这是智能化的高效工作……
      我报创刊的四十年间,我们始终关注着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平凡岁月的坚守奉献,有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透过基层公安派出所日常工作的点滴,我们感受到无论工作形式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守护群众平安幸福的那份初心。
      基层派出所犹如一个个战斗堡垒,一张张朴实无华的面孔扎根基层、深耕其中,他们疾行不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留下了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足迹。

    探寻——非凡情怀

      “这是太原最早的派出所之一。1957年,我们派出所进驻这里。”随着76岁杨建玉手指的方向,在太原古县城北后街上,记者见到了太原市公安局晋源分局晋源派出所最早的所址。
      拾阶而上,一扇灰白相间的木门被轻轻推开。满地的落叶,对称的房间,二进院的结构,到处都充满着时间的味道。
      杨建玉走走看看,过往的回忆被一页页翻开。
      19岁那年,杨建玉参加公安工作。说起以前的办公条件,杨建玉用“一言难尽”来形容,所有人共用一张桌子办公,手枪、自行车、笔记本就是他们工作的“三件宝”,身上的警服也经历了从上白下蓝、橄榄绿,再到藏蓝的更换。
      “当时打架斗殴、邻里纠纷比较多,大量的治安案件需要调解。”杨建玉讲到四十年前,按照当时的行政划分,晋源是个县城,所里一共9个人,日常工作强度很大。
      1995年,晋源派出所乔迁新址,办公场所是一座二层小楼。这一年,杨建玉也迎来了退休生活。
      随后,在晋源派出所负责人解龙的引导下,杨建玉和记者参观了位于乾阳街崭新的晋源派出所。
      户政大厅、自助服务机、党建室……2020年,晋源派出所再搬新址,新办公楼里功能分区合理完善、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场所环境焕然一新。
      “太好了,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建玉的嘴里不时地夸赞着。
      参观结束后,作为前辈的杨建玉向解龙抛出一个问题:“要想做好派出所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还没等解龙回答,杨建玉就给出了答案:“要守好你那颗为民的初心!”

    根基——执法规范

      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2023年11月16日22时,家住太原市富力城小区的张大妈匆匆走进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敦化坊派出所,按下了“自接警按钮”。听到警铃鸣响,民警赵艺钧立即将张大妈老伴走失的警情填入受立案监督管理平台,开始出警寻人。
      群众上门报警一直是执法监督的盲区,将非110系统来源警情纳入执法监督管理是做到全量接警的重点所在。同年4月,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通过一个小小的按钮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将自接警情强制并网入轨。
      “按响‘群众自主报警按钮’后,受立案监督管理平台自动显示报警时间和接警单位,倒逼接警民警录入报案信息,强势挤压接处警的随意性空间,杜绝警情的‘网外循环’。”小店区副区长、公安小店分局局长王晓光介绍道。
      面对大量警情,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建立了梯次处警机制。每个处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多支处警力量,按照“就近处警”原则,统筹调配、就近增援、快速处置。同时,建立了AB角协作机制,遇有重大警情,互相增援。
      太原市公安局尖草坪分局将工作重点瞄准了规范处警这一源头性工作。他们提出“最快速度、最多警力、最强装备、最佳警容”的处警标准,开展了规范接处警专项整治。通过指挥、法制、督察等多部门联动开展视频巡查、警情演练,全局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实现提档升级。
      在此基础上,太原市公安局制定下发接处警工作指引,对46种警情的规范处置制定了标准,同时严格落实警情“三反馈”机制,持续推动一线接处警工作提质增效。
      太原市公安局和市人民检察院还共同研发了大数据监督模型,实现网上互动、信息共享,推动更加高效精准地开展执法监督。
      一项项措施、一次次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让执法为民初心更加明确。

    创新——“枫”景独特

      四十年初心不改。为民,是首要的改革取向。
      解民忧、保民安、惠民生、聚民力……承担着众多基层治理职能的公安派出所,是“平安山西”这一宏大系统的神经末梢,身处基层社会各种群体和利益的交汇点。
      沁水县嘉峰镇,是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近年来,沁水县公安局嘉峰派出所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探索建立了“赵树理调解模式”。
      2018年5月,嘉峰派出所首创“赵树理调解室”,将第一个驻村警务室设在了尉迟村。
      “我想在一个村子里和群众共事能共到走不开的程度,就可以说是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融洽了”,走进尉迟村的“赵树理警务室”,赵树理先生的这句话格外醒目。
      走进警务室,随着一名辅警的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重要理念逐一展开。“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
      朗朗上口、句句在理,从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解难题的“密钥”,嘉峰派出所将“赵树理文化”“枫桥经验”“三治理念”融会贯通,总结出“五先五后”定方法、“四理六象”作标尺等调解手段,这些切合当地风俗文化的矛盾调解方式方法,群众乐于接受,实践效果良好。
      几年前,房屋相邻的王某和商某,经商议由王某垫资一起修建房子。但在房屋建成后,由于缺材料购买凭证,两家在结算时产生了纠纷,王某一直怀有心结。之后,在修院墙、换暖气管等事情上,王某都出面阻挠,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加深。
      “一堵墙,两家用。让一米,又何妨?”嘉峰派出所所长韩学文从一则颇有“赵树理口吻”的小故事开始,运用“五先五后”多元化解,一步步“放了戾气、算了旧账、治了病根”,使双方恩怨得到化解,和好相处。
      警情多、民警少,是基层派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韩学文说:“民警少暂时无法解决,但关口前移,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着实破解了‘警情多’的难题。”尉迟村群众称赞说:“警务室就是咱老百姓家门口的110。”
      2023年11月,嘉峰派出所因探索出“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奋斗——初心如磐

      岁月峥嵘,“枫”叶正红。历经一个甲子的“枫桥故事”仍在延续传奇。
      3月12日下午,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副所长杨蓉来到金刚里社区,把全国两会上的好消息、好政策、好声音带给社区党员干部群众。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扎根基层社会治理一线30余年的社区民警,她和老百姓连接最紧密的阵地就是“杨蓉警务室”。曾走过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通道”的她,回到社区,又是居民心中值得信赖的警官“杨姐”。
      杨蓉始终坚持扎根一线,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她积极通过“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载体,把全国两会精神宣传到家家户户,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系”延伸到家家户户,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用实际行动践行好“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职责使命。
      公安姓公,民警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人民群众对平安品质的更高期待,我省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深入实施“百所创建、千所提升”工程,先后有5个派出所被评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95个派出所被评为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越来越多的“枫桥”警务模式被“解锁”,越来越多的为民举措走进了群众心坎,“枫桥之花”在三晋大地竞相绽放。
      同时,我省公安机关深化公安改革,坚定不移走改革强警之路。今年以来,省公安厅党委将“大抓基层,大抓基础”作为鲜明导向,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持续推进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健全落地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机制,以“两队一室”“一社区一警两辅警”“一村一警(辅警)”改革为抓手,“警网融合”“警企共建”“所队协作”等一系列改革成果落地见效,平安建设结出丰硕果实。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伴随着四十年法治进程的脚步,我省公安工作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擘画公安改革路线图,彼时,在法治路上,披荆斩棘,结出累累硕果;此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接续奋斗,在平安建设中破浪前行。  

    本报记者李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7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5期

    • 第2024-04-12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10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