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周时期的政治家狄仁杰(公元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狄仁杰早年以明经及第,在任汴州判佐时,受到工部尚书阎立本赏识,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历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等职。公元691年升任宰相,不久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后得到起复,公元697年再度拜相。立朝刚正,尽忠竭智,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起到了栋梁作用。逝世后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梁国公。
后人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感其功德,撰《唐狄梁公碑》,碑文列举狄公的卓著事迹,概括为八个方面:至孝,至仁,至公,至正,至善,至义,至能,至忠。尤其是狄仁杰的至公、至善和至义,千百年来在法治文化历史上闪烁着不灭的异彩。
决诸滞狱,勇于直谏——至公。狄公善于判案,任职大理寺丞时共判疑案牵扯一万七千多人,公正执法,为人称道。曾有武卫将军权善才,伐砍唐太宗昭陵柏树案件,唐高宗李治欲治死罪,而狄公犯颜直谏,抗奏不却。他耐心劝解高宗收回成命,并引导皇帝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说:“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
安抚戎夏,为民请命——至善。狄公任宁州刺史时,当时宁州的居民大部分是羌人,他“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后迁官豫州,时逢平息叛乱,受连累获死罪百姓达七百人。他密表上奏,言辞恳切为百姓求情,武则天为之打动,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改刑为流放九原郡。被流放者路过宁州时,方知道原委,来到狄梁公碑下哭拜感激,并戒斋三日才离开宁州。
牢狱之中,不受诬引——至义。武则天执政时,狄公曾遭酷吏来俊臣打击迫害,身陷牢狱。狱中,判官王德寿威逼狄诬陷他的部下杨执柔,狄公“以首触柱,流血被面”坚决不做不义之事。后来狄公在任丞相期间,武则天想改立侄子武三思为皇位的接替人,征询大臣意见时,狄公不惧雷霆之怒,明确表示应立李唐宗室庐陵王,被武则天两次命人用马鞭赶出。武则天说,听从她的话可以保富贵,否则是死路一条。狄仁杰仍然从容表示决不“爱死以奉制”,在决定社稷命运的关键时刻,充分显示了他的至忠。
狄公故里:太原狄村。今之太原市小店区的狄村,是狄仁杰的故乡。志书载曰:“县之南治十里,人烟可三五十家,相传为梁公故里,志乘所载,父老相传,人竟呼之为狄村云。”2000年的时候,在距离狄村大约3公里的地方,即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北侧第二砖厂内,狄仁杰高祖狄湛的墓被发现。现在的狄村,已经找不到狄仁杰故居的遗迹了,有一棵枝叶苍茂的古槐,相传是狄仁杰的母亲所植。太原市狄村街开辟了唐槐公园。这株历经1300多年的古槐,得到了保护。
唐槐公园的正门,有一副对联:“几度沧桑,故里常留名相迹;千年风雨,古槐犹记大唐春。”进入公园,看到碑亭两侧又有一副对联:“槐植唐时常怀贤相;碑存故里共仰高风。”亭中立有一碑,正面镌字:“狄梁公故里碑”。碑的背面,是太原市南城区人民政府“重修狄仁杰故里碑记”。碑记有云:“考狄村北道有梁国公祠,地基五亩。祠旁一槐,径十数围,相传为狄公太夫人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戴梦熊立狄梁公故里碑,道光年间邑人张廷铨又重修。之后,日久风雨沧桑,祠塌碑圮无存。唯古槐邑人爱若桑梓,护养保全,乃巍然。”
2015年年底,狄村社区已完成城中村整村拆迁改造。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村狄村,已湮没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然而,狄仁杰的英迹光辉是永远湮没不了的,他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崇敬。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