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再加20块吧……”“我挣钱也不容易,真的不能再多了。”“那10块吧,10块肯定行。”看似批发市场里的场景其实发生在太原市某大学的教室里——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中心的调解员正在为70余名在校大学生维权。
近日,某大学的6名学生及其委托诉讼代理人通过“点将”的方式在“解忧驿站”找到小店法院多元解纷中心的调解员田改英,希望帮忙化解合同纠纷案件。
店铺转让 学生索赔遭拒
宁某某为某大学某某造型理发店的实际经营者。2023年,宁某某以优惠活动吸引学生在其理发店办理数额不等的会员卡。今年2月,宁某某在学生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店铺转让,受让人短暂经营后“跑路”,致使学生们无法使用理发卡。学生们向宁某某要求返还办卡费用,但遭到拒绝,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生们将宁某某诉至法院。
调解员田改英拿到材料后,发现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现已无法联系到被告,于是前往原告提供的被告住址处,但依旧未找到人。几经周折,终于成功联系上被告,其也同意调解来解决纠纷。
双方正式线下调解前,田改英提前联系会见了双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了解各自的诉求、立场和担忧,对证据和相关法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一切准备就绪后,原、被告来到“解忧驿站”,6名学生、被告宁某某及双方代理人逐一核对理发卡充值、使用及余额情况,耗时整整一下午,促成4件案件当场履行,2件约定一周后履行。
在沟通过程中,田改英了解到学校里还有很多同学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她联系学生代表带来了起诉状,希望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由于涉及人数众多,而该大学距离小店法院距离较远,为了帮学生节省开支,田改英与指导法官沟通后决定直接前往学校现场调解,将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前端防控转变。
“反向”砍价 金额逐步增加
田改英通过6名学生代表联系了其他学生,确定好调解的时间及具体地点,并将学生分为10人一组,方便分批次调解沟通。当天早上7点半,调解员田改英和薛永萍没来得及吃早饭便前往某大学,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调解正式开始。
最初调解进展缓慢,学生群体内部产生了分歧。“只需要退我们卡里的金额就可以了。”“除了余额,损失也应该赔偿。”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退赔数额意见始终不能统一。2名调解员分头行动,根据学生的沟通难易程度各自攻坚、逐个击破。最终,在转到其他理发店享受服务与退费两种方案之间,学生们一致同意协商退费。
方案明确,为了给学生们争取更多的权益,调解员便开始了“反向”砍价,5块、10块、20块地慢慢争取。“这样,你再多加一些,毕竟学生来来回回,路费也花了一些钱。”面对调解员苦口婆心的劝导,被告宁某某也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上一点一点增加。随着达成调解一致意向的学生越来越多,后续调解过程也越来越顺畅,还有部分办理了理发卡但没有递交起诉状的学生闻讯前来寻求帮助,2名调解员也都施以援手。
维权“撑腰” 一个都不能少
在调解现场,还有2名特殊的同学。其中一名同学在办卡时没有付款凭证,与老板和店员的聊天记录也已经无法查看,看到大家准备的证据材料后觉得希望渺茫,便准备“吃个哑巴亏”离开。“你大概剩余多少,你先告诉我,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我来解决。”调解员注意到了他,了解情况后继续与被告宁某某进行沟通。在调解员的耐心劝说下,被告宁某某同意将该学生的理发卡问题一并处理。“谢谢您,没有您我的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另一名同学因为并不知道宁某某转让店铺的事情,直接将钱充到新店长的理发卡中,宁某某不同意为其退款,但表示自己将起诉受让人,承诺如果追回欠款,会积极联系这名同学退款,该同学也表示同意。
经过调解员们的不懈努力,最终70余人都与宁某某达成调解协议,部分学生当场拿到退款,部分约定一周后付款。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3点,2名调解员全程只喝了一杯水,做完收尾工作后,便急忙启程回法院投入到新的纠纷调解中。
为确保学生们都能按时拿到协议约定的退款,调解员加入了之前学生创建的微信群。面对学生们的焦急情绪,调解员耐心安抚:“如果到约定期限宁某某没有还款,我们会及时出面督促履行,确保案结事了。”目前,在调解员的定时督促下,已全部按约定履行。
从最少的20元,到最多的200元,总标的1万多元的70余起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全部化解,调解员们不辞辛苦,多轮反复沟通协商,逐渐缩小分歧,达成共识,为学生群体“撑腰”。圆满的结局彰显出调解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也体现出小店法院多元解纷中心矛盾风险预判、预防、预警的成效,更传递着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
本报记者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