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万古奔流。穿越历史的烟云,伟大的黄河母亲昼夜不息地滋养着三晋文化、孕育着一代代的三晋儿女。“黄河安”与“三晋安”,在千年风雨中荣辱与共。
乡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的黄河东岸,雄踞于临汾西南一隅,北接吉县、南连河津。气势磅礴的黄河一路劈山斩石,从吉县柏山寺乡河头村涌入乡宁县枣岭乡,蜿蜒奔流22公里,滋养两岸,造福人民。
因煤炭资源富集,乡宁县曾一度聚力开采“地下黑金”,单一发展模式对黄河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增强,逐“绿”而行成了新的发展理念。“戎子干红一瓶酒”“紫砂文创一把壶”“大美云丘一座山”接续“煤炭之乡”的称号,成了乡宁县新的文化“名片”。“由重转轻”“由黑变绿”的思想转型,让黄河在这“山乡宁静”之地,逐渐找回了曾经的“清净”。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的乡宁县人民法院紧跟时代脚步,充分发挥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以司法实践护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力书写“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答卷。
青山环绕,举目葱翠。7月22日,迎着盛夏澎湃的热情,“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活动(山西段)”采访团走进乡宁县,实地探访乡宁法院守护母亲河的生动实践,感受绿水青山背后的法治力量。
农用废弃物有“家”可归
“如今,环境更好了,我们的果树长得也更茂盛了。”空气清新、果树林立的枣岭乡驮涧村,果农老张一边向记者分享着身边的变化,一边将化肥袋整齐地码放在院角,以待回收。
就在2023年初,驮涧村还是一片“脏乱差”。农药包装废弃物被随意丢弃于田间地头,农用覆盖膜“横”在大小沟渠里,不时散发着阵阵恶臭。
“这样的现象,不只我们村有,谭坪、漫水滩等好几个村也不咋样。”想起过去恶劣的环境情况,老张皱起了眉。
多个村庄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不到位,引起了乡宁县人民检察院的高度关注。2023年11月,一纸环保公益诉状摆在了乡宁法院环资审判团队的案前。
“这是我院环资审判团队成立后,审理的第一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了解案情后,我们及时联系相关行政部门,通过释法明理,督促其多措并举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管理。”乡宁法院环资审判团队负责人文军介绍:“2023年底,在相关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废弃物回收贮运站成功落户驮涧村,乡宁县的农用废弃物也终于有‘家’可归了。”
为了精准追踪数量庞大的农用废弃物,在乡宁法院的建议下,相关行政部门还积极开展了“农资管家”App的推广使用工作。
“客户购买农资时,必须进行登记、形成完整的销售记录。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农户所购农资的数量、时间和地址,以便定时上门回收。”沿街一家农资经销店里,售货员随手点开了“农资管家”App向记者介绍道。
“有商家定时上门回收,我们也少了后顾之忧。”美了家园,鼓了腰包,站在果林里的老张笑逐颜开。
采矿区披绿获新生
曾经满目疮痍的采矿区,如今变成了连翘生长地。光华镇尧西村海子沟的半山腰上,新增的200余株连翘绿意盎然,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然起舞,久违的野兔洞又回来了,生命,在这方土地上再次焕发出无限活力。这既是鄂河(黄河支流)边的新画卷,也是乡宁法院守护黄河的新答卷。
海子沟距鄂河不到4公里,在此非法采砂,不仅会破坏鄂河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还可能在强降雨天气里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
2022年5月,汪某和刘某干起了开采砂岩的营生。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尘土飞扬中,一吨吨砂岩接二连三地被运往他乡,曾经平整的土地一片狼藉,野生动物们也不见了踪迹。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公安的电话,才意识到自己犯法了。”电话采访中,汪某向记者讲起了事情经过,“经过慎重考虑,我和刘某决定主动到公安机关配合调查,并将非法所得全额上缴国家。”
2023年6月,乡宁法院受理了汪某和刘某非法采矿案,并敦促二人加紧修复受损地面,早日在非法采矿区完成连翘种植。
什么样的行为会构成非法采矿罪?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充满疑惑。借着此案,乡宁法院工作人员走进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村落和周边矿企开展了普法活动。
“非法采矿罪侵犯的对象是‘矿产资源’,具体指由于大自然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地壳内或地表之上,并具有现实利用价值的,以固态、气态、液态形式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在现场普法时,乡宁法院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张英迪在把法条讲清讲透的同时,也不忘温馨提醒:“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开采任何自然资源。”
裁判不是环资案件的终结。实践中,乡宁法院积极挖掘和整理具有典型意义的环资案例,通过案例的选送和推广、庭审观摩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意识。
“爱黄护黄”成了日常
“从前,邻河而居的村民时常将生活垃圾倾倒在黄河里,似乎波澜壮阔的母亲河永远不会‘生病’。”通往乡宁县沿黄生态资源司法保护站(以下简称“黄保站”)的路上,在黄河边长大的张英迪说起年少时的记忆。
在过去的年月里,除了倾倒垃圾外,钓鱼、挖沙、狩猎也是黄河人家的日常操作。自从黄保站成立以来,村民们在法院的一次次普法宣传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对母亲河的态度也从无所顾忌的索取,变成了呵护有加的关爱。
2023年6月18日,黄保站在岭上法庭正式挂牌,成为乡宁法院成立的第一个集巡回审判、诉前调解、生态修复、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为一体的专门性环境保护司法基地,对乡宁县黄河流经区域的生态资源实施全方位法律保护。
“我们真的很爱母亲河,所以在办理每一件环资案件时,都会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张英迪动情地说。
2020年8月起,庞某在沿黄的个别玉米地里架设“电猫”,非法狩猎山羊、野猪、野兔等动物。2022年8月,狩猎中的庞某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借首个“全国生态日”之机,乡宁法院在黄保站对该案进行了巡回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周边村民旁听,当庭宣判:“庞某在禁猎期使用禁用的方法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狩猎罪……”
“此案审结后,在村民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村民不仅对‘禁猎期’印象深刻,甚至个别村民还反思起自己上山打鸟、捉兔、捕野鸡的行为,直言‘普法宣传很重要’。”问及案件办理的成效,岭上法庭庭长师武勇笑着说。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法律求知欲,也为了最大限度传播好黄河保护法,黄保站的法官们一得空儿,便会开车拉着一沓沓普法宣传页驶入沿黄村落,走街入户地把相关法律知识浇灌进村民心中。
“你瞧,现在普法宣传页就是随车必备品。对我们来说,自己的水杯可以忘记拿,但普法资料不能忘。”师武勇指着后备厢里的“法宝”打趣道。
人不负黄河,黄河定不负人。夕阳西下,记者站在绵软细腻的黄河滩边举目四望,波光粼粼的河水映衬着峻峭的峡谷,郁郁葱葱的绿植装饰着连绵的群山,大美黄河一片安宁。在黄河温婉的低吟中,记者仿佛听到了来自母亲河的深情回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