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为患者维权 给医院解忧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丽宁

  一位丈夫,因妻子突然身故而未能在身边,愧疚地蹲在墙边哽咽。王丽宁安静地坐在他身边,没有说话,只是拿出纸巾让他擦眼泪。“要说我老婆有病,医院就不应该让回家。既然让回家,就是没问题,可人怎么就没了……”他自顾自地反复念叨着。
  这是临汾市医调委副主任王丽宁调解工作中的一幕,她的倾听,让患者家属打开了心扉,也打开了工作的局面。
  王丽宁从2014年至今,参与调处医疗纠纷近50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协议履行率达100%。她被山西省人民调解协会评为“山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连续8年被省医调委评为“先进个人”。十年来,她本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长期奋战在维护医疗秩序稳定的一线。2023年,王丽宁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辛劳 辛苦 辛酸
不减分毫热心

  在临汾,不少陷于医疗纠纷的患者和医疗机构总会找王丽宁“评评理”,多年倾心、倾情、倾力的付出,让王丽宁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医调委的牌子也越来越响。有纠纷找医调委成了不少患者、医院的习惯,也让王丽宁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只要出现纠纷,王丽宁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收集证据、第一时间稳控事态,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只要能调处纠纷,24小时随时到岗。在调解工作中,王丽宁有“三个不怕”:不怕起早贪黑、不怕挨饿受气、不怕耽误家事。有时候调解会一开就是一天,出现场一站就是一天,但她不喊苦、不叫累,只要能分开身,就会赶到现场,人们都说:“哪里有医患矛盾,哪里就有王丽宁的身影。”她说:“调解有时很棘手,也有压力,但每调解成功一起纠纷,都是这份职业价值感的体现。”

感性 理性 知性
守住一颗公心

  “作为调解人,必须保持一颗公正心,不偏不倚。”在医疗纠纷处理的实践中,王丽宁总是在倾听中搞清楚事实,理清楚脉络,根据客观事实,妥善解决纠纷。
  2020年正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边传来了焦急的声音:“王主任,我院发生了一起纠纷,患者死亡,家属讨要说法……”
  王丽宁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先进行“察言观色”,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决定先行“冷处理”。梳理医患双方矛盾的焦点,弄清纠纷的症结所在,以政策解答医患双方提出的疑问,作实质性的调解,圆满地解决了纠纷。
  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王丽宁,把调解的几百起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结合医疗纠纷的新趋势、新特点,总结探索出“快受理,冷处理,找准火候再说理”的调解法。

讲情 讲理 讲法
保持一份耐心

  从一名新手到得心应手,这背后是上百本心理学、法律、医学书籍,上千次调解经历,不停歇的思考为她输送的养料、搭建的阶梯。
  2015年5月,王丽宁独立接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位术后伤口一直不愈合的患者。多次找医院协调未果,在王丽宁的多次协调下得以妥善解决,患方为王丽宁送来锦旗,见到患者脸上洋溢着笑容,王丽宁也特别欣慰。
  2023年正月,不足20平方米的接待室里,患方家属情绪激动,一起前来的多个满身酒气的年轻小伙,态度更是蛮横,把王丽宁端来的茶水全部推倒。见此情形,王丽宁不卑不亢,摆事实、讲证据、说法条,设身处地地讲“情”,和风细雨地讲“理”,理直气壮地讲“法”,找准纠纷“病”根,厘清责任。调解经过20多天的拉锯战,最终使这起纠纷案结事了。
  从初出茅庐到成为“调解尖兵”,王丽宁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法以理、用心用情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把医疗纠纷的“大战场”从医院逐步转入医调委,为患者维权、给医院解忧,王丽宁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守住了群众心中的公平正义。

  本报记者邢晓瑞 张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