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卓越,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对于关汉卿的籍贯,有三种说法:一是解州,今之山西运城;二是大都,今之北京;三是祁州,今之河北安国。近代学者作了不少的考证,比较客观的结论认为:关汉卿解州出生,汴梁做官,祁州退隐,大都嘲风弄月,并南下楚湘江浙,最后归葬祁州。
关汉卿是解州人的说法,重要依据是元代朱佑撰《元史补遗》记载:“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朱佑此著与关汉卿年代较近,而且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应该是很可靠的。当代戏曲专家王季思说:“关汉卿在《单刀会》中把关羽的形象塑造得如此雄伟,至少可以佐证他以祖籍解州自豪。”
关汉卿生于金末元初,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又黑暗的社会中,他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诉诸笔端,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作品中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他通过戏曲,抒发他自己正大的思想抱负,表现了坚守正义、百折不挠的品格。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感染了无数人,受到了人民的崇敬。在我们今天看来,其中不乏有一种法的精神,可谓是法治文化的宝贵财富。关汉卿的精神和他的戏曲,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无疑具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时创作的一部悲剧。今人对该剧的剧情并不陌生。贪官昏庸无道,收受贿赂,制造了窦娥的冤案。在去法场的路上,窦娥指天骂地,斥世事的不公。刑场上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冤屈,许下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这三桩誓愿尽皆实现。三年之后,窦天章做官还乡,发现家乡赤地千里,草木枯萎,哀鸿遍野。窦娥托梦给父亲,冤屈才得以昭雪。
关汉卿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通过窦娥冤案,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一个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有人批判窦娥,说她不该发第三桩誓言,让老百姓蒙受灾难。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假借窦娥之口,再现了老百姓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悲惨的生活。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不畏强权,明辩是非,一副铮铮铁骨的形象,这也恰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关汉卿在另一部作品中写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王芳
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