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

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

——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活动(河南段)

  • 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法治副书记赵胜卫与群众交谈。王富晓摄

  • 8月20日,洛阳市公安局孟津分局白鹤派出所所长沈营营向群众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王富晓摄

  •   

    灵宝 法治赋能生态 书写黄河华章灵宝

      蓝天白云之下,九曲黄河南岸,一条52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廊道在灵宝市境内徐徐铺展。自东向西,万亩古枣林、万亩特色水果、万亩优质蔬菜、万亩油葵、万亩荷塘、万亩彩色小麦,6个万亩基地依次出现在游客视野。
      8月19日,“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报道河南段采访团记者走进河南灵宝,开启河南段采访活动。
      作为黄河入豫后的第一城——灵宝市,北有黄河滋养,南有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峰拱卫,正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功能工作,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全力守护辖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群防群治
    助推高质量发展

      左边一汪碧水,右边滚滚黄河,一支穿着藏蓝警服和红色马甲的巡逻队走在中间的沿黄公路上,形成一幅动态的和谐画卷。带领这支巡逻队的是灵宝市公安局函谷关派出所副所长张鹏飞,据他介绍,这支生态保护巡逻队由社区民警、治安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治安网格员、保安员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组成。
      “函谷关景区、沿黄生态廊道等景区和游乐场所是主要巡逻地点。”采访团跟随张鹏飞来到高处的东寨黄河观景台上,他右手依次指着几个不同方向的景区,就像在空中画出了一份辖区治安图,这份图属于该所2023年5月新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函谷关警务室。
      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功能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辖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黄河沿岸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吸引了大批附近居民和打卡的游客。为打造更加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函谷关警务室应运而生,采取“1个警务室+ 4个警务工作站”的警务运行模式,建立立体化巡逻巡防、全方位群防群治、多元化共建共治生态警务工作机制,打造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点线结合的“网格式防控圈”,形成科学合理、集约集成、高效顺畅的警务运行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好了,又有治安力量做平安保障,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也造就了更好的营商环境。村民守着家门口销售土特产,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使生活更加稳定了,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穿着红马甲的东寨村党支部委员张展展说。

    联席会商
    护佑黄河生态屏障

      灵宝地如其名,“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北有黄河滋养,南有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峰拱卫。
      初秋的小秦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双桥河、十二里河、枣香(乡)河、阳平河、沙河、弘农涧河、好阳河,7条河流顺山势而下,自南向北流经灵宝,汇入黄河。
      “小秦岭是黄河水源涵养地,对于黄河生态保护来说太重要了,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小秦岭生态环境修复和司法保护基地的展厅内,灵宝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先明莹介绍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的意义。她提到,自2016年开始生态修复工作以来,曾经作为矿区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关闭了1000多个矿坑,拆除设施、清理矿渣、覆土覆网、种草种树,才有了如今小秦岭的绿树繁茂、溪水叮咚。
      绿水青山事关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为切实守好秦岭北麓的资源宝库和黄河中游的生态屏障,灵宝市法院于2023年1月18日成立了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类第一审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案件。该院还联合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共同制订《关于建立实施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疑难复杂案件提前介入、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会商等长效机制。
      “去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我们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巡回审判点公开审理了一起破坏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案。3名被告人因盗窃罪不仅被判决没收违法所得、处以刑罚,而且被判决赔偿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生态修复费用11070元。”环境资源法庭庭长汤辉说:“周边村民通过旁听庭审,了解的法律知识越多,法治意识也就越强。”

    “平安因子”
    赋能法治乡村建设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每一个称号都来头不小,却都集中在一个村的头上——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
      河西村村委会大院仍保持着八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一对中年夫妻边说“谢谢”边走出该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调解委员会主任汪安祥笑着送至门口:“没事儿了,赶紧回家给孩子做饭吧。”
      66岁的汪安祥,一身稳重而利落的打扮,在他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摞调解卷宗和工作台账,记录着村里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内容和调解结果。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调解经验、曾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调解员”的村级调解员,汪安祥语带自豪地笑着对记者说:“我可是个‘法律明白人’。”
      这位“法律明白人”在从事调解工作之初,不断学习法律法规,边学边干,研究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调解技巧。
      “背靠背了解情况,找准矛盾焦点,再慢慢展开调解,通过讲解法律法规让村民学法、懂法、用法,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诚心、公心、耐心、细心、爱心,任何一‘心’都不可缺……”谈起调解心得,汪安祥滔滔不绝。
      “像汪安祥这样的‘法律明白人’,灵宝市共有2222名。”灵宝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成梁介绍,灵宝还有87名“村居法律顾问”,298名政法干警兼职的村(社区)法治副书记,1000余名廉情监督员。他们就像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一颗颗“平安因子”,通过“普法+调解”“互联网+群防群治”“1+1帮教”“一村(格)一警”“流动法庭”等工作机制,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灵宝实践。截至目前,灵宝市已成功创建地级市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7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2个,三门峡市级41个。

    郑州“黄河战略”“郑”出彩

      初秋时节,黄河郑州段天高水阔,林草丰茂,飞鸟翔集,尽显生态之美。8月21日,“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报道河南段采访团记者前往郑州,聚焦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的经验成效,探访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政法答卷。

    护生态:用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

      郑州市惠济区作为郑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主阵地、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全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在惠济落地见效。
      “惠济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惠金河务局保合寨班组设立黄河生态保护检察工作室,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秀美安澜。要切实把工作室打造成黄河司法保护前沿阵地,护佑黄河生态,服务群众生活,促进流域发展。”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璐说。
      据了解,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的引领下,郑州市惠济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郑州市公安局惠济分局、水上分局,惠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心、郑州黄河滩地公园管委会等26家单位联合建立协同机制,更好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促发展:“府检联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院建立黄河号子‘荥’动队,着力以公益诉讼办案实效保障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荥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君华向记者介绍,“河阴石榴”地理标志行政公益诉讼案是这方面典型案例。
      2023年8月,荥阳市检察院调研发现,“河阴石榴”地理标志存在擅自使用、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遂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积极向市委呈送专题报告。该院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通过“府检联动”机制,召开“河阴石榴”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磋商会及专家研讨会,设立检企联系点,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18年以来,荥阳市检察院共受理涉黄河流域公益诉讼线索320余件,立案130余件,发出检察建议70余件,其中4起案件分别入选郑州市检察院、省检察院及最高检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以乱象治理‘六场硬仗’为牵引,切实把国家黄河战略中荥阳使命与责任扛起来;以城市有机更新‘六项行动’为牵引,把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高品质立起来;围绕全力以赴拼经济,实现‘东融西联’高质量发展强起来的‘扛、立、强’三起来战略目标任务,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荥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曹可艳介绍道。

    建机制:建立完善依法治河新模式

      近年来,荥阳市公安局建立完善“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为荥阳市河(湖)长制全面落地生根提供制度支撑。荥阳市检察院与市河长制办公室联合研究制定了《荥阳市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机制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发展工作方案》,完善河湖管理机制、加强黄河水资源管理与监督、推动完善“河长+检察长”机制。
      “惠济区各政法机关会同全区相关部门采取务实举措,建立推进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项机制。”惠济区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张浩介绍,三项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是综合整治机制,极大地改善了黄河滩区生态环境;二是生态保持机制,在沿黄4个镇(街道)成立巡查巡防队伍,31个沿黄村设立巡查员,负责滩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制止、整改;三是问题处置机制,对上级交办、本级发现、下级上报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古柏渡飞黄旅游区、丰乐樱花园等多个景区都位于荥阳市王村镇。“王村镇的特殊地理区位,决定了我们在黄河生态保护中肩负着艰巨的任务。”王村镇党委书记任燕侠说,王村镇一直致力于黄河保护工作,深入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工作,创新推行“136”工作法,探索乡村治理新路。该工作法被评为河南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大宣传:营造黄河保护最优法治环境

      “没想到今天不仅看了好风光,还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8月21日,一名在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游玩的游客说道。游客点赞的正是河南省普法工作中叫响全国的一张靓丽名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这条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国推广的法治文化带,不仅被命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还是全国最早以带状形式呈现的法治基地。
      近年来,河南省司法厅、河南河务局携手沿黄有关部门聚焦“普法长廊集群、示范基地建设、法治文化作品”三大品牌,在700多千米的黄河河南段打造了横贯9市1区的普法精品工程“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发挥了法治建设护航黄河安澜的有力作用。
      为推进普法创新,荥阳市司法局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9期主题为“以法之名守护黄河”的系列视频节目,组织全市各单位参与黄河保护法知识测试,制作微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产品对黄河保护法进行广泛宣传。
      郑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法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中,郑州市政法系统将深入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共同守护好母亲河,以更高质效能动履职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洛阳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千万年来,黄河奔腾不息,两岸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映照出中华早期文明的光辉。8月20日,“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报道河南段采访团记者踏上古都洛阳的土地,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倾听黄河文化守护传承的故事。

    检察履职
    强化河湖安全治理

      白降河是黄河流域伊河支流,流经登封市、伊川县两地。一条河串起了20个村庄,滋养了河两岸一年年的丰收。然而,后来的白降河变成了淤泥堆积、各种污水汇合发酵的臭水沟。伊川县人民检察院发现该线索后,立即现场勘验、调查、走访,查明污染原因,并向相关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建设污水处理厂、疏通河道、建设调蓄池断流净化……
      如今,白降河边建了湿地公园,沉淀池上荷花映日,一株株莲蓬仰着头,野鸭子在河面嬉戏,远处白鹭高飞。白降河的“完美变身”,正是洛阳市检察机关守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3年3月,洛阳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座谈会,研讨推动黄河保护法在洛阳落实落地的方式方法,全力以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
      洛阳市各基层检察院积极响应,纷纷交出了各自的优秀“答卷”。栾川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利用检测浮漂、卫星遥感等设备准确掌握辖区每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实时获取各类监测数据;宜阳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强化协同联动、法律震慑、治理能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偃师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近年来共立案办理妨碍河道行洪案件67件,发出检察建议55件。
      近年来,洛阳市检察院积极响应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挂牌成立市检察院黄河保护工作基地,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办理案件262件,同比提升9.2%。为进一步凝聚保护合力,该院还与市水利局等单位设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协作办公室,不断深化“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社会协同保护大格局。

    警民携手
    共同讲好“黄河故事”

      8月20日,采访团走进洛阳市公安局孟津分局白鹤派出所,院外高耸的烟囱上印着的“发展‘枫桥经验’,讲好‘黄河故事’”两行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孟津区白鹤镇境内,翠绿湖、西霞湖、黄河湿地、铁谢鸟岛、大河古渡、刘秀陵园……大美黄河在此展开一幅恬淡悠远而又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出现身穿藏蓝色服装、后背印着“孟津义警”字样的人徒步巡逻,他们就是黄河沿岸治安联盟的义警。
      除了义警队,白鹤派出所还在辖区内设置了3个特色警务室,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位于山区的王良警务室,针对山区山高路远、办事不便的特点,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两年来,该警务室共为群众上门办证65人次,被群众称赞为“穿警服的快递员”。
      化工园区警务室以“警企共治,平安共享”为目标,围绕吉利先进制造业开发区78家重点企业,倾力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近年来,该警务室妥善化解涉企各类矛盾纠纷32起,为企业发展定下了平安基调。
      汉陵警务室紧邻汉光武帝陵,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社区民警将警务室打造成了“爱心服务站”,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还开设“反诈小剧场”,把反诈防骗知识融入节目表演,为游客的“钱袋子”扎紧“安全绳”。

    司法利剑
    守护华夏历史印记

      洛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各类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做好黄河流域文物司法保护工作意义尤其重大。2023年5月,洛阳市检察院诉被告人李某某、张某文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洛阳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是河南省首例由检察机关针对可移动文物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河南省首例适用文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模式的案件。
      据悉,2021年,李某某在倒卖文物的过程中,为提高文物的销售价格,委托无文物修复资质的张某对唐代一级文物海兽葡萄镜进行除锈等非法处理。2023年6月,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李某某、张某连带承担文物修复保护费用2.95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对文物犯罪的严厉打击,彰显了洛阳市两级法院守护文明根脉的决心。近年来,洛阳市两级法院先后对135名被告人依法判处刑罚,初步遏制了文物犯罪的高发态势。与此同时,洛阳市中级法院还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设立河南省首家黄河文化司法保护基地,构建文物保护合力。

    三张网络
    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区境内,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夏都”的神秘面纱,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洛阳市公安局偃师分局翟镇派出所全力做好二里头夏都遗址公园周边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公安力量。
      织密“固定岗哨+动态巡逻”人防网络。该所在遗址博物馆内部及文物陈列区等重点部位设置固定岗哨,防止游客损坏文物;对遗址核心区设立流动岗哨,全天候监督检查;在非核心区域建立“二里头夏都遗址警务室”,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
      织密“前端监测+后台支撑”物防技防网络。该所在二里头遗址公园布设两个圈层的“天眼”,快速排查违法犯罪人员,清除安全隐患;为巡防人员配置执法记录仪,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至分局指挥中心,强化案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利用遗址核心区20个固定报警装置,实现遗址公园、指挥中心联动,确保遗址文物安全。
      织密“人民主体+心防工程”群防群治网络。该所深化群防群治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深度,深入二里头遗址周边村居,与遗址区外373户村民逐人逐户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共筑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王嵘 郭晶 潘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