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瑾)近日,武乡县人民法院速裁团队仅用14天即成功调解总标的为969万余元的6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6起案件的原告分别以口头和书面约定的方式与被告某公司达成材料采购协议,并按照协议将材料运送至第三人某某公司处,但被告一直未向原告支付材料款,原告遂将被告某公司和第三人某某公司一并诉至法院,要求尽快支付材料款。
被告辩称,其与原告达成的协议并未得到实际履行,原告将货物运送至第三人处并非被告安排,故原告应该直接要求第三人支付材料款。而本案第三人陈述其与原告无直接关联,当初是基于与被告的买卖合同,才收原告运送的案涉材料,只能向被告支付材料款,且今年没有能力支付完毕。
因本案涉及主体较多,案情较为复杂,且三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一致,一时间案件办理陷入僵局。
“若只就案办案开庭判决是很快,但各方矛盾已经激化,继续判决无法实质化解各方冲突。”速裁团队的法官们拒绝“甩手掌柜式”判决,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商事主体的特点,巧用“算账法”打开本案的调解大门。
“你们都是做生意的,争口气的同时也要算清账。”在法院调解室,三方当事人汇聚一堂,3名法官分工合作,给他们算了一次“圆桌账”。第一笔是“经济账”:张法官严谨分析,围绕案涉合同和结算金额,组织三方当事人进行了对账,确定了义务主体,算清了结算金额。第二笔是“法律账”:孙法官入情入理,着眼案件法律关系释明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当事人厘清各自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笔是“声誉账”:李法官苦口婆心,掰着手指头给三方当事人分析诉讼的利弊,首先是长期的诉争,会给自身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负担,再者是对自身的信誉等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今后企业经济发展……经过3名法官的利弊分析,三方当事人终于解开了心结,决定心平气和坐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通过11个小时的沟通,三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在法官的见证下,被告按照约定履行了部分款项。至此,6起案件得以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