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层

打造“梨乡”善治好“枫”景

——隰县人民法院护航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 法院干警爱心采摘助农忙

  • 联合化解矛盾纠纷

  • 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在果园调解土地纠纷案

  • 现场勘验

  • 在乡村开展巡回审判

  • 普法宣传

  • 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

  • 讲解案件多元解纷模式

  • 宣传买卖合同法律知识

  • 讲解销售法律风险

  • 调解纠纷

  •   盛夏未央,初秋登场,9月的三晋雄邦,秋风和煦,阳光正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悬塑绝唱小西天是“天命人”心中的圣地,“天上蟠桃宴,人间玉露香”在“天命人”味蕾上绽放。隰县是金梨之乡、酥梨之乡,是我国最大的玉露香梨生产基地,全县80%的土地栽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梨果,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80%的农户依托梨果产业实现增收致富,隰县玉露香梨是全县人民的“钱袋子”“命根子”。
      近年来,在县委“3545”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梨果示范县”建设目标,隰县梨果产业全面提质,特优农业加速聚集,优质建设方兴未艾。为全力护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隰县人民法院能动履职,立足地域特色,紧盯梨果产业发展的现实司法需求,通过“源头端”抓预防、“诉前端”促多元化解、“诉讼端”寻最优解、“诉后端”达案结事了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法院+N”解纷体系,推广“特色解纷调解法”,探索“执行管理”一体化,深化“联企互动新常态”,依托“一站三平台”等工作模式,全流程护航梨果产业健康发展,以高质效司法服务地域特色产业茁壮成长。

    构建“法院+N”解纷体系,绘就能动司法新“枫”景

      “法官,我全靠地里的梨树养活一大家子,现在梨树被烧了,这日子怎么过嘛?”“法官,我家的梨树、苹果树都被烧了,你说怎么办吧?”……20余户村民走进村委法官值班室,诉说着自家的遭遇。
      今年初春,村民王某在自家地里烧草,由于风大,不小心将地邻的玉露香梨树、苹果树烧死,因没及时救火,波及21户村民。正是春耕的时候,看着地里被烧毁的果树,村民们一筹莫展,经多次协商,王某拒绝赔偿损失。
      了解到该案情况后,隰县法院第一时间启动与镇政府、村委、村民小组共建的解纷体系,通过对接沟通,发现还有类似案件发生。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为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隰县法院多次牵头组织各方协调,驻村法官与镇政府、村委、司法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一次次奔波在田间地头,查看果树损毁情况,清点果树数量,采取补救措施,一次次组织圆桌会议,让王某与村民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
      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调解,最终通过赔偿损失、栽种果树、承包果园等各种方式促使王某与21户村民达成调解协议。正是一年春好时,不误农时不误耕,既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该案作为辖区解决失火毁坏果树纠纷的标杆,促成下李乡、黄土镇4起纠纷通过非诉方式解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化解这样的矛盾,单靠法院一方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多方调解模式,才能彻底解开当事人的心结。”2022年,隰县法院立足县情实际,在人民银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教科局、卫体局、人社局、交警队、果业局、堆金社区、昕水社区、城南乡、阳头升乡、午城镇、黄土镇等单位、乡镇和社区设立18个多元解纷中心(工作站),且均配备一名驻点法官,与当地的人民调解员排期坐班办公,加强与各行政机关、行业调解组织的联动协调,形成矛盾多元化解合力;同时延伸人民法庭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立案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法律公共服务,“法院+N”模式探索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联合调”的纠纷化解格局。

    推广“特色解纷调解法”,架起百姓民意“同心桥”

      百姓淳朴、德厚风清的地域特色,赋予隰县民众仁爱向善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先后诞生了9位“国字号”道德楷模,11位省级道德楷模,100余位市、县级道德楷模,是“中国好人县”。
      隰县法院依托“好人县”品牌,成立了“好人调解室”,邀请在当地素有声望的“好人代表”、见义勇为模范、志愿者模范、最美家庭模范等行业的模范人物担任调解员,通过疏导情绪、化解矛盾,诉前调解成功率得到明显提升。小小调解室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释放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成为隰县法院结合本土文化,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实践。
      “店家误将玉米除草剂当做果树专用杀虫剂卖给我,我与经销商有了纠纷,但不想弄得太僵,调解员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赔偿问题,也让我与经销商能够继续合作。”寨子乡果农老田感激地说道。
      老田是心连心化肥店的老顾客,每年都在店里购买农资,今年4月在该店购买玉露香梨树的专用杀虫剂时,店家误将玉米除草剂当做果树专用杀虫剂卖给老田,造成其100余株玉露香梨树施用后出现叶片发黄、坐果失败等严重后果。经“好人调解室”的调解员调解,店家赔偿了老田经济损失1.6万元,并免除其欠付的农资款2375元。
      “没有对簿公堂,矛盾就解决了!”近日,两名村民因果园地界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经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法官和调解员获悉后第一时间到现场,从法律法规、个人诚信、朋友情谊等方面入手,耐心细致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分析利弊。经过近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双方放下心结,现场两家明确地界,握手言和。“我们本就是亲属,不想因为一些小矛盾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感谢法官既解决了困扰我们的纠纷,又让我们留住了这份宝贵的亲情。”
      抓前端,治未病,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隰县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顺势而为,随即推广“好人特色调解法”和“1+1+18+N”联合调解模式,由特邀调解员主导调解“讲情”,法官提供专业支持“讲法”,联合18家行业部门以及乡镇、司法所、派出所等“讲理”,做到法、情、理融合,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如今,法官、调解员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村街巷口、法律服务平台、法官联络点和法官工作站,讲法律、解纠纷、办实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化解基层一线矛盾纠纷的“守门员”。
      今年以来,隰县通过特邀调解员、“好人调解室”、法官工作站、法官联络点等诉前调解纠纷802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43.26%,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明显减少。

    探索执行管理一体化,做好司法审判“后半篇文章”

      “真是没想到,拖欠两年的工资,一天就给付到位了,你们的高效率让我看到了司法的力量。”
      据了解,张师傅是果树管理技术人员,给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后,公司拖欠工资迟迟不付,张师傅无奈将其诉至法院,法院多次调解未果后依法判决。执行法官收案后立即前往欠款公司了解情况,一开始,欠款公司百般推诿拒绝支付拖欠工资。执行法官当即明确表示,如有能力偿还而拒绝偿还,法院将对其采取扣押、冻结、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等强制措施,一旦失去信用,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听到这里,对方自知无法躲过法院执行,当即表示愿意全额履行义务。就这样,一笔拖欠两年的债务在一天之内执行到位。
      去年,西安某公司购梨款未能如期支付,甲方向隰县法院起诉。执行法官前往该公司营业场所实地走访,见到员工尚在其名下房产正常办公。“目前资金周转困难,若唯一房产被强制执行,将无法开展后续经营。”公司负责人希望给予一定宽限。
      “竭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执行法官主动开展涉企经济影响评估后,认为因为疫情影响未能及时支付货款,但该公司业内口碑良好,后期有支付能力,于是将该公司想法反馈给甲方,甲方表示理解该公司的实际困难,同意给予一定的履行期限,该公司亦表示愿意提供担保。在执行法官主持下,双方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近日,该公司已支付全部购梨款。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隰县法院始终紧紧围绕公正和效率主题,将能动司法理念贯穿于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全过程,积极探索执行工作新机制,以根治为目标,紧盯矛盾纠纷“本源”,因案施策、定制个案解决方案,以系统治理观念推动“双源共治、内外延伸”,秉承一揽子解决纠纷的执法理念,主动将执行关口前移“一公里”,把“有利于执行理念”贯穿立案、保全、调解、审判等各个环节,实现执行模式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实质转变,更加迅速有序地推动矛盾化解在前沿、化解在基层,切实增强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深化“联企互动新常态”,激活企业发展法治“引擎”

      “现在终于知道订立合同的关键要素了,这可真给我们对外交易填补上了不少漏洞。”4月份,北纬36°企业负责人仔细听着派驻法官讲解如何防范合同订立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学习隰县法院“玉露香经销企业在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提示书”。
      去年,该院在日常联企走访中获悉,两个梨果企业因租赁费纠纷一直争执不下。为维护双方多年合作关系,联企法官主动沟通,商讨调解方案,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分期付款协议,为两家民营企业再建合作桥梁,变“一拍两散”为互利共赢。
      玉露香梨作为隰县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独特的品牌基因和价值。隰县当地企业积极创建梨果文化品牌,创建“隰”字、“稀有好梨”超级符号,随着梨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侵害商标专用权、仿冒产品外包装等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隰县法院深入梨果企业走访调研时,专门宣传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方面的法律风险和司法需求,讲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法律服务和指导,精准“把脉”,开出法治“良方”,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隰县法院立足辖区特色,精准把握司法服务企业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探索提出穿透式、靶向式、延伸式“三式”司法服务激活护企新引擎。穿透式司法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搭建法企沟通便捷平台,落实企业“法治体检”建档立卡机制,定期入园对企业“把脉问诊”“集体会诊”,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法治体检服务;靶向式司法服务把握企业纠纷实质,对梨果产业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通过专题座谈、提醒警示、编印风险防范法律指南手册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在公司治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合同履行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延伸式司法服务护航企业精准施策,发挥审判、执行高效联动作用,针对涉梨果企业案件,发现原告企业在生活或生产经营上的迫切需要,先行先试运用“先予执行”程序促成双方成功调解,助力企业恢复生产,最大限度降低了诉讼对双方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后续双方再续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依托“一站三平台”,健全司法服务时空“矩阵”

      “法官,这是收购商给我的预购合同,合同我看不懂,您能给解释一下吗?”“还有我这个,梨果摘下后要放在恒温库里,这是仓储合同,您也给看看。”隰县法院法官在入户走访时,村民们争先恐后围了上来。
      梨树在隰县被称作“铁杆庄稼”,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已成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每年春耕、采摘、销售时节,隰县法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努力将涉梨果业种苗、农资、仓储、买卖、运输、食品安全、大棚建设、土地整改、土地承包等领域引发的各类纠纷化解在基层,推动梨果业健康、规范、持续、高效发展。
      司法需求在哪里,法律平台就在哪里。为积极构建司法服务的时空“矩阵”,隰县法院将为民服务关口前移至企业和基层群众身边,在隰县8个乡镇建立法官联络点,在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在社区成立法官工作站,实现涉梨果产业发展合作社、村委会全覆盖。法官聚焦企业经营、产品销售和农户入股分红、劳务输出等,深入合作社举办专题讲座,发放联系卡和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提示,以案释法、以案说法,提供针对性法律咨询,培养法治思维。同时,为不影响农户田间劳作,法官干警借助村委会大喇叭、村民议事会、一线调解等多种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宣讲法律,宣传“诉前调解-小额速裁-简案快办-繁案精审”的案件分流模式,让群众对多元解纷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着力解决群众“有纠纷就得找法院”的传统认识……通过一次次释法答疑,群众足不出户、不误农忙就能得到更多的贴心司法服务,其法治思维也在一次次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为打造“无讼和美乡村”,营造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助力全县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群众基础。
      “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要跟进在哪里。”未来,隰县法院将继续深入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推进梨果产业配套保障和府院联动机制建设,用法治常态优化营商生态,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梨果之乡落地生根,让地方特色梨果产业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护航下乘风破浪。

    郎艳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8-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