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以下简称“惠民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2024年晋中市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之一。
近年来,晋中市司法局在实施免费法律咨询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延伸服务,聚焦特殊群体法律服务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民事、刑事诉讼代理和刑事辩护等法律援助服务,将“惠民工程”纳入法治晋中、平安晋中建设“两个大局”同步推进,坚持现场解答、延伸服务并重,坚持纵向支撑、横向联动并举,不仅为群众解决了大量法律问题,更有效预防化解了基层矛盾,有效发挥出“建设法治社会”和“助力基层治理”双重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处着眼抓统筹
晋中市司法局将开展“惠民工程”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进,通过召开市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市县司法局长办公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多次进行安排部署,及时查摆问题不足,全力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根据工作实际,晋中市司法局明确提出“惠民工程”的“三性目标”,即普法宣传的针对性、矛盾纠纷化解的及时性、风险预判的准确性。围绕这一目标,该局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任务清单,在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工作台账、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延伸法律服务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和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全面推行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实现“援助多服务、群众少跑腿”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9800次,办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483件。
细处着手建机制
为保障民情民意精准高效传送,晋中市司法局明确提出规范化、系统化、集约化三大工作路径。
从规范化建设入手。在推进“惠民工程”过程中,晋中市司法局坚持服务场所设施与服务质量效果“双提升”、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资源相结合的工作定位,按照科学统一、均衡配置、优化整合的总体建设思路,深入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努力,晋中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2337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已基本健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制度设置和机制运行一致,筑牢了“惠民工程”的工作基础。
以系统化建设支撑。纵向方面,全市将开展“惠民工程”作为市、县两级司法局的“一把手”工程,采取市县司法局安排,县中心和乡工作站及村工作室层层履职,一体推进“惠民工程”的方式进行,形成各县中心、乡工作站及村工作室上下贯通、高效落实的责任链条;横向方面,晋中市司法局与法、检、公、人社、信访等部门加强联动,严格落实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围绕“惠民工程”延伸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凝聚解决问题合力,实现了“惠民工程”由司法行政系统单打独斗到各相关部门共同发力的转变。
向集约化建设升华。晋中市司法局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考核、培训提升、星级评定等措施,建设了一支遍布全市的高素质免费法律咨询队伍,通过快速响应群众需求、动态解决群众问题、及时甄别基层风险,让司法行政领域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发挥出无限的社会效益。
实处发力强服务
晋中市司法局通过“梳理咨询数据、确定工作方向、联动责任单位、跟踪服务质效”递进式、联动式工作举措,积极探索发挥“惠民工程”在平安晋中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司法行政机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使命担当。
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这“三性”既是晋中市免费法律咨询的独特抓手,也是开展“惠民工程”的目标。县乡两级咨询平台定期对免费法律咨询数据和法律问题(事项)进行分类统计、梳理分析,经集体研判提出建议上报司法局。市司法局经研判,对咨询情况分类后开展精准延伸服务,筛选群众关注度高、需求量大的法律问题,确定本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的普法重点,有效地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截至目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503次;向公安、信访等部门推送重大隐患信息5件;向司法行政机关所属部门导入1066件案件,其中,导入公证机构282件、法律援助机构189件,人民调解组织551件,行政复议44件,已办结890件;向法检两院及政府相关部门推送法律事项462件,已办结313件。
全市通过“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较好地实现了“方便群众、崇尚法律、社会稳定”三个效果。晋中市司法局将站在社会治理高度、融入基层治理大局中推进“惠民工程”再提质再增效,努力把“惠民工程”这个司法行政系统单项工程上升为基层治理的“系统工程”,打造成树立政府形象的“民心工程”。
本报记者袁慧芳 通讯员梁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