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往往面临着权益受侵却难以有效维权的困境,“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汾阳市人民检察院聚焦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力运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志愿者+公益调查”,提高办案质效
在公益诉讼的复杂战场上,仅靠检察机关的力量有时难免捉襟见肘。汾阳市检察院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问题,创造性地推出“志愿者+公益调查”协同模式,携手合力提高办案质效。
该院充分发挥“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功能作用,通过平台发布征集民生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并邀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公益办案,为案件办理提供更多的社会意见和专业辅助。尤其在现场调查、整改“回头看”等公益诉讼办案环节,志愿者充分发挥“情报员”“咨询员”作用,借助专业优势助力检察机关解决办案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有力推动公益诉讼办案质效迈上新台阶。
在一次涉及乡镇农村养老机构环境的公益诉讼案件中,该院通过平台发布征集线索后,一位具有建筑工程专业背景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志愿者凭借自身对建筑结构和安全规范的深入了解,在现场调查环节,迅速指出了农村养老机构居住房屋存在的多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是普通检察人员难以察觉的,一养老机构因不符合经营条件被关停,在整改“回头看”时,他又提出了科学合理建议,为案件办理提供了关键的专业辅助。
2024年以来,该院在开展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活动中共邀请志愿者参与办案2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听证会+检察建议”,提升公益影响力
公益诉讼的目的不仅在于个案的解决,更在于推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汾阳市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案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社会治理中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听证会+检察建议”,精准诊断社会治理的“病症”所在。
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该院及时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以“我管促都管”的理念推动问题治理。同时,注重发挥检察听证制度的应有作用,通过公开听证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公益诉讼影响力。
某公园广场无障碍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给残疾人群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这一问题反映出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漏洞。检察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并召开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听证员各抒己见。律师从法律角度阐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教师分享了特殊群体在出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医生则谈到无障碍设施对特殊群体就医便利性的重要影响……多元意见建议交织碰撞,切实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在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活动中,2024年,该院共举办听证会4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2人次。
“政协提案+检察信息”,助推民生问题解决
在推动公益诉讼工作深入开展的进程中,汾阳市检察院巧妙借助制度优势,实现多方监督协同合作的良好格局。
检察干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部分网约房存在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证入住的现象,网约房经营者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借助该院分管公益诉讼副检察长政协委员的身份,将这一问题转化为政协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
该院建立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与政协提案的双向转化工作机制,实现检察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有效衔接,增强公益司法保护的刚性和质效,最终促进综合治理。与此同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以检察信息等形式主动向人大常委会及党委政法委报告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推动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人大司法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相互协调,形成多重监督合力,切实推动问题整改。
2024年,该院向人大常委会及党委政法委报送信息4件,提交政协提案2件,以能动检察履职推动民生问题解决,切实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护航特殊群体权益,汾阳检察干警一直在路上,并将持续砥砺前行,让公益守护民生事业更深入、更全面、更高效,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福祉贡献检察力量。
本报记者李婧 通讯员许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