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3版:要闻

聚焦2024山西十件法治实事照亮万家

  

编者按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山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法治为民宗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2024年组织实施十件省级法治为民实事项目。这些项目着眼大处、着手小处、着力实处,各责任单位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以严谨工作方法推动项目实施,解民生之忧,筑法治之基,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在此,本报特将这些凝聚法治力量、彰显为民情怀的实事项目一一呈现,邀您共鉴法治山西建设的坚实步伐与温暖篇章。

解开民生“千千结” 赋能发展新征程

  2024年,省检察机关积极响应最高检“检护民生”和“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检察和解化解涉诉矛盾纠纷专项活动,致力于将矛盾化解和息诉和解融入民事检察监督办案各个环节,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完善机制方面,我省检察机关多管齐下,通过专项推动,省检察院印发相关通知,明确了民事检察和解的工作原则、重点、方式及要求,还研究出台《民事检察监督案件和解办案工作指引》,指导各级检察院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和解,提升和解质效。
  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各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检察和解品牌。“真的太感谢检察院了,这下我能踏踏实实在家照顾我老汉了。”在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朔州市推行“炕头+地头”的检察和解模式,检察长带头办案,妥善处置,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此外,吕梁市打造的“晋心和·吕检护”品牌,阳泉市的“红枫叶”“党建+业务”品牌,晋城市“三个三”工作法等地首创特色和解品牌,也在当地打开群众尘封许久的心门。阳城县检察院办理的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支持起诉案还被最高检刊发。检察机关还将关口前移,加强内部协作,由领导干部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利用交办机制实现案件办理与队伍锻炼的双赢。
  在聚焦民生“小案”上,检察机关用心用情。围绕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十类民生案件及企业纠纷案件,积极引导和解。在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方面,小店区检察院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资,夏县检察院为残疾人追回拖欠多年的劳动报酬。在处理邻里家事纠纷时,永和县检察院以检察和解促成检察版“三尺巷”故事,解决村里纠纷。涉事村的村支部书记说:“这点芝麻大的事,检察长都来了好多次,再棘手的案子都能妥善解决,不愧是老百姓信得过的检察院。”沁水县检察院、太原市检察院、长治市检察院等通过检察和解,既解决了农民工的“薪愁”,又缓解了企业的诉累。同时,检察机关还成功化解了多起陈年积案,如运城市检察院办理的长达26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临县检察院办理的历经多次诉讼和信访的案件,都通过和解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综合施策促进和解方面,检察机关采取了多种举措。通过“和解+听证”,搭建对话平台。平遥县检察院通过公开听证促成高龄老人申诉案和解。“和解+救助”,暖民心解民忧。朔州市检察院、云冈区检察院、左权县检察院等在和解过程中对困难当事人进行司法救助。“和解+协作”,融合和解力量。多地检察机关组建专业办案团队,建立“府检联合”等机制,形成和解合力。“和解+抗诉”,做实以抗促调。主动加强检法联系,以抗促调,协同审判机关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将抗诉的“势能”转化为调解的“动能”。“和解+执行”,打通最后环节,确保和解协议执行到位。交口县检察院、交城县检察院、云冈区检察院等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截至目前,全省三级检察院以和解方式化解涉民生司法纠纷案件118件,推动2361万余元涉案款履行到位。我省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活动,持续做优“民检为民·晋心和”民事检察工作品牌,办理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和解案件,提炼经验,做好宣传,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本报记者魏巍

守护青春 法伴成长

  积极回应群众法治新需求,切实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2024年度法治为民实事项目”工作任务,省委网信办举办了山西省2024年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并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传工作,指导各市网信办和省直新闻网站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普法活动,有效推动了《条例》宣传上网、进校、入家。
  2024年9月至11月,省委网信办开展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吸引了全省239家单位积极参与。知识竞赛围绕《条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网信领域最新法律法规,精心设置了关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暴力信息预防预警、保护机制等有创新、有深度的题目,让法律法规知识的比拼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让参与者和观众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起到普法释法的良好效果,营造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山西网信普法”抖音账号围绕《条例》等互联网法律法规,发布普法视频531期;制作动漫视频《青少年上网存在哪些风险》等人气作品,单条阅读量达73.6万;开通普法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达到4600余人。同时,注重结合激发学法兴趣,会同教育、司法部门联合开展网络普法进校园微视频征集大赛活动,共收到320部原创普法作品。
  与此同时,省委网信办指导各市网信办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太原市开展了“法润心田、护航成长”普法宣传活动,活动走进太原市万柏林区实验中学,结合当前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兴趣等特点,开展宣传教育。
  “如果出借了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账号后又后悔了,主动去公安机关报案,可以不受处罚吗?”
  “如果有别人在网络上发布造谣信息,除了告诉老师家长,还可以怎么做?”
  ……
  面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授课老师讲解了侵害未成年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相关规定,并表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既要远离网络伤害,也要杜绝网络违法犯罪,告诫学生们作为网络空间“原住民”,更要有主人翁意识,做网络法治的参与者、网络秩序的守护者、网络空间的建设者。
  太原市网络应急科科长苏文告诉记者:“开展校园普法活动,是对未成年人政治思想、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之一,是提升未成年人网络法律意识的重要步骤,今后还要多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阳泉市策划推出了“泉网普法”系列专题,其中《普法在线:保护“少年的你”》访谈节目结合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致出现暴力倾向、与网友网聊遭遇隔空猥亵等典型案例,引出《条例》相关规定,例如《条例》明确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企业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赏、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群组、话题,更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此类网络活动,对《条例》进行深度剖析。运城市开展“五进一服务”专项普法活动,成立乡村E行服务队,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普法课程传递到企业、农村,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普法的实践水平。
  省委网信办将持续推动法治为民实事项目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法治化水平,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特点,打造多维度网络普法新格局,采用群众乐意看、听得懂、记得住的表现形式,增强宣传效果。

  本报记者郭亚红

法治赋能点亮创业“新灯塔”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法治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保障创业环境的关键要素。省科学技术厅以高度的使命感与前瞻性,全力推进法治与科技创业的协同共进。通过精心谋划、精准施策,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落地,为山西科技创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法治活力。这一探索不仅为科技型企业筑牢了坚实的发展根基,让它们能够在公平有序的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更在全省范围内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助力山西科技创新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强化学法用法,提升法治素养。省科技厅党组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和法治服务工作,通过交流研讨、支部书记讲党课及设置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加强党内法规宣传。在全国两会、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着力增强全体科技工作者法治思维意识和防范安全风险能力。
  普法花样繁多,推动法治深入人心。在日常科技管理与服务中,省科技厅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法治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张贴海报、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和摆放展板等方式,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在重要普法节点,开展针对性强的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依法服务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常态化开展“科技大讲堂”活动,提升全厅公务员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素养。同时,省创业中心“高创讲堂”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内容举办多期培训,就法治内容进行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知法用法能力。省创业中心“高创在线”微信公众号每天面向全省科技企业推送科技政策、法规等信息,关注人数已达12240余人。
  举措丰富多样,法治服务成效显著。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成立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省级工作专班。目前,晋创谷多地已揭牌运行。其中,晋创谷·太原已签约企业190余家,获批知识产权近500件。省创业中心作为省科技厅入驻晋创谷·太原的主要服务单位,向晋创谷·太原推荐项目49家,签约入驻33家,成功推广科技成果150余项。2024年,省科技厅实施科技金融专项,支持项目279项,撬动金融机构65亿元信贷资金投放。省创业中心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开展股权融资路演、科技金融政策宣讲,创新性带动银行类金融机构为零收入的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了2000多万元信用贷款。通过法治政策宣传,2024年我省分三批认定备案公告高新技术企业12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748家。省创业中心全年创新创业服务企业近200余家,协助培育了众多科技型企业。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的比赛上,举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产学研深度融合”高峰论坛,有力促进了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
  山西省科技厅通过一系列法治服务举措,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助力山西科技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未来,省科技厅将继续深化法治服务工作,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本报记者魏巍

全方位守护群众“钱袋子”

  2024年,我省公安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防范工作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大街小巷到校园社区,从线上平台到传统媒体,反诈宣传如一张严密的网,覆盖全省各个角落。近日,省公安厅对2024年法治为民实事项目中“持续开展反诈专题宣传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诸多成效与创新举措得以呈现。
  2024年1-11月,全省反诈宣传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国家反诈中心”App注册人数达1762万,占全省人口比50.47%。同时,省公安厅会同省通信管理局封停涉诈网址659.4万个,关停涉诈电话5449个,并向全省移动用户发送宣传防范短信9.63亿条。通过一系列宣传举措,民众对反诈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氛围愈发浓厚。
  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综合施策。省委政法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部署专项行动。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张韶华多次对反诈工作作出批示,并出席“警民携手、天下无诈”山西省首届反诈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省公安厅也组织召开了全省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工作现场会,对反诈宣防工作进行专题部署。
  为扩大反诈宣传覆盖面,省政府“131”机制办制定并下发《全省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工作方案》,从宣传对象、内容到具体措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细化。通过联动各成员单位,部署各地开展反诈宣传,增强群众的防骗“免疫力”。
  据了解,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平台,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山西社会与法治卫视《都市110》、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等重要栏目,对反诈工作部署、成效及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报道,有效提升了反诈宣传的影响力。
  同时,省公安厅组织开展了“晋善警美、全民反诈”等一系列线上活动。一年中,各地市公安局也积极响应,太原市公安局举办反诈创意评选活动,运城市公安局投放500余万条微信朋友圈广告,通过线上宣传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诈意识。
  另外,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下宣传。省公安厅组织了“反诈宣传进校园”“守护银龄、浓情相伴”等活动,将反诈知识普及到全省各个角落。阳泉市公安局与顺丰速运合作,晋中市公安局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中加放反诈告知书,推动反诈宣传精准触达不同群体。
  展望未来,我省公安机关将进一步提升对反诈宣传工作的重视,强化事前预防意识。在宣传深度上,将选取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等高发诈骗手段,挖掘精品案例,创新宣传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宣传实效;在宣传广度上,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度,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宣传准度上,及时研判新的诈骗手法,制作针对性的预警话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精准宣传,持续巩固反诈宣传防线。

  本报记者李青

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

  “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的工伤赔偿终于有着落了!援助律师为我的事情跑前跑后,用心帮我们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没有晋源区法律援助中心和援助律师的帮助,我和家人们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外来务工人员柏某感慨地说道。
  一年前,柏某在工地作业中受伤,后经相关部门认定,柏某的情况属于工伤,但用人单位却不肯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无奈之下,柏某前往太原市晋源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指派了律师承办本案。柏某感慨地说:“我不懂法,也不知道怎么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惠民工程’的法律援助,才让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柏某的经历,是我省连续6年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以下简称“惠民工程”)的最好注脚,也是“惠民工程”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生动写照,让受援人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
  “你好,我有问题想咨询律师……”一天,阳泉市居民赵某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找“惠民工程”律师寻求帮助。
  原来,赵某和李某是同乡人也是好朋友,一次,李某搭乘赵某的顺风车回家,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李某认为是赵某开车不够谨慎,才导致自己受伤,应该负担全部医药费。但赵某心里十分委屈,自己免费让别人搭车,还需要承担责任。两人互不认可对方观点,导致矛盾越来越大。了解情况后,律师详细向赵某作了法律解答,随后联系李某进行调解。最终,在律师的调解下,两人达成和解。
  像赵某这种通过“惠民工程”免费法律咨询,使双方明确了自己在法律框架内的诉求,保障了自己基本权利的案例,是我省“惠民工程”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惠民工程”开展以来,累计投入1.9亿余元,通过全省117个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00余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组织4200余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73万余人次,办结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5.3万余件。2024年全年接受免费法律咨询44.5万余人次,办结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2万余件,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据了解,从2019年以来,省司法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连续开展“惠民工程”,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惠民工程”进行专题部署,具体细化“惠民工程”全年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同向发力、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惠民工程”扎实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对11个地市和117个县(市、区)“惠民工程”具体负责人和300余名业务骨干开展“惠民工程”管理系统升级视频培训,统一“惠民工程”工作日志、援助案件动态管理台账、回访服务台账、资金使用台账等各类工作台账,多措并举实现“惠民工程”标准化、制度化、项目化、精细化推进;与省财政厅联合修订《“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合理调整资金使用方式,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率,有效激励工作人员积极性,切实惠及民生;探索星级法律服务人员梯级管理模式,优化升级1427个法律服务中心(站)管理系统,评选出632名星级法律服务人员,对全省4200余名法律服务人员实行“优进劣退”动态调整;依托晋中市开展“惠民工程”延伸服务省市共建项目,建立“10+2”闭环管理机制,根据当事人咨询事宜,对接具体事务部门,发送462个隐患问题推送函,向公安、信访等部门推送重大隐患信息5个,将惠民服务继续向前延伸,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好处。“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在“袋里有米、炉中有柴”的基础上实现了“身边有法”,“惠民工程”满意度达99%以上,实实在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本报记者张楠

“小分队”干“大事业”

  “法是除恶的剑,法是护航的船,法是咱百姓心中的天。”
  “法治之光,闪耀四方。”
  “天地茫茫法为大,世道人心理不亏。”
  ……
  2024年12月6日,太原市第十九中学的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哼唱、模仿着当日的普法金句。甚至有学生感叹:“这么有趣的普法活动,天天上演,我都不腻!”
  普法形式接地气、普法内容超文艺,2024年“宪法宣传周”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用出彩的表演戳中听众兴趣点,成功为开展法治为民实事再添生动注脚。
  “‘八五’普法以来,我厅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于2022年组建了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旨在实现繁荣法治文艺创作,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丁伟介绍。
  “小分队”干“大事业”。自组建以来,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广泛挖掘表演人才、不断丰富演出形式、持续扩大普法范围,行耕不辍地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培育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文艺演员,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2022年至今,“小分队”进景区、入校园、到农村、下矿区……用40余场巡演收获了一波“普法文艺粉”,有效助推着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一首歌、一个音乐快板,到今日的数十种普法节目,两年多来,我们小分队时常琢磨着如何在形式上谋创新、在内容上谋品质。”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队长郭亮告诉记者:“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我们的节目坚持与时俱进。比如2024年,结合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态势,我们及时创作了反诈小品,让群众在幽默的氛围中轻松了解电诈套路。再比如,我们的相声从来不设框架,每一场演出都根据受众群体特点量身定做,所以很受听众喜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了打造众口皆宜的普法文艺作品,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开展过多次“头脑风暴”,又挑灯夜战排练过多少次,这些数字,郭亮也算不清了。他只记得光是创作音乐快板《礼赞法治》,就消耗了四五名“文艺精英”大半年的脑细胞。
  说起“精英”,郭亮自豪地说:“我们小分队的队员,个个都是行家里手。30余人的队伍里,有2名国家一级演员、6名国家二级演员,还有很多队员参加过央视热门综艺。”想方设法聚集各路“豪杰”,千挑万选打好“人才战略牌”,是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提高普法质效的坚实保障,也是省文旅厅用心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有力写照。
  现如今,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的普法舞台上,众多非遗剧目与法治内容交相辉映,快板、歌曲、小品、相声的“法治味儿”亦愈来愈浓,文艺精英们用心编排的普法节目配套朗朗上口的法治台词,让更多群众愿意听、喜欢听、盼望听,“法治好声音”在潜移默化中竟成了不少单位和群众的“牵挂”。
  “随着巡演次数的增加,队员们愈发感受到了群众日渐高涨的学法热情。今后,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将紧跟法治热点,再接再厉,用更多精品节目回馈群众的认可和期待。”郭亮笑着说。

本报记者高洁

手续“七合一” 最快一天办“四证”

  积极践行法治为民理念,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法治为民举措,省卫健委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工作作风,解决了一批法治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中取得实效。其中,在推进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项目与相关部门协同改进,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左右减少至4个工作日,申请材料从10份减至3份,被国务院办公厅政务办公室收入“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推进和交流会《“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重点事项经验做法汇编(第一批)》,成为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标杆。
  据悉,我省每年出生新生儿20万人左右。以往,新生儿家长为新生儿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居民医保登记、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登记等事项需要多处跑、来回跑,办理时间跨度大,准备材料多。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推动政务服务优化升级,省卫健委牵头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项目,与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审批局、省医保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印发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实施方案》,多部门配合的协同机制,从政策破题重构流程,数据共享精简材料,我省实现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居民医保登记、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登记等7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
  “减少证明材料,将申请信息通过网络在部门间流转,串联、并联办理模式,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通过智能引导、上传材料、填报信息、提交申请、办理完成、证件领取6个环节,以短信通知及页面方式告知申请人办件进度,确保群众明晰办事程序。”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依托山西政务服务网、“三晋通”(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开发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主题模块,整合联通卫健、公安、人社、审批、医保等多部门业务系统;在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引入动态人脸识别功能,线上实现身份确认;打通与邮政公司的邮寄接口,办件结果“送货上门”。办件信息实时、自动共享传递,办理结果“多端获取”,前台申请“只进一门”,后台办理“一网通办”。
  线上仅需填写1张申请表单、上传3份申请材料即可提交事项联办,通过共享数据自动调用、个性信息自行填报、申请表单自动生成等功能,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
  同时,省卫健委联合省审批局采集录入完成全省339家助产机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全面实现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通过全程网上数据核验,群众无需准备纸质材料,无需线下递交材料,实现多个事项一站式自动办理。我省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于2024年3月28日在晋城市试运行,6月26日全省上线,截至11月30日,累计办理22374件,日均办理219件。
  选取晋城市先行先试后,省卫健委系统梳理检视联办服务全链运行情况。结合“双热线”群众反馈问题和后台流程跟踪,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和事项办理情况。同时,及时召开多部门研究解决基层政策执行和系统运行方面的问题堵点,改进相应运行环节。五部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政策破题要点、后台操作指南、群众常见问题等内容,举办了由行政管理人员和助产机构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医保社保经办人员等参加的政策宣贯和业务培训,累计2100余人参加。省卫健委还设计标准统一的宣传海报和办事指南,在全省各级助产机构张贴、摆放,确保联办服务宣传到人。
  自2024年7月全省上线运行至11月,全省出生证明共签发101765,线上办理20624,占比20.26%。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左右减少至4个工作日,申请材料从10份减至3份,最快一天办结四证,群众普遍反映会用、好用、愿用。

本报记者王旻

“法润老兵”让尊崇与关爱落地有声

  在三晋大地,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的“法润老兵”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众多退役军人从中受益。75岁的退役军人石某,在律师志愿者帮助下,3251元占地补偿款案圆满解决;42岁的赵某,在律师志愿者助力下,顺利拿到3190.18元劳务补偿金;55岁的闫某涉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纠纷,经律师志愿者努力,成功实现案结事了人和;37岁的丁某“全屋定制”合同纠纷也成功化解……
  截至2025年1月13日,“法润老兵”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专项行动已为114名退役军人办结代理案件。其微信小程序成为便捷服务窗口,解答法律咨询11883件,吸引208602名退役军人登记。
  2024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能动履职,积极作为。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紧扣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心打造多层次、多样态、多元化公益法律服务保障平台。通过联合军地司法执法单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凝聚起全社会尊军崇军的强大合力。
  为确保专项行动顺利推进,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依托公募基金,设立退役军人法律服务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捐赠,解决资金难题。同时,面向全省招募专业律师志愿者,为退役军人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填补专业人才缺口。此外,还建立同向发力、协同共管及线索移送会商等工作机制,推动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退役军人杨某便是受益典型。2024年12月31日,历经4年追款,他被诈骗的114.8万元钱款全部追回。13天后,身姿挺拔的杨某前往“法润老兵”服务中心,向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及免费代理案件的律师志愿者王淑娟、王晓玲致谢。他感慨,历经5次开庭,终得合法权益保障,全靠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这个“退役军人之家”,并热切期待“法润老兵”能帮助到更多退役军人。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孙宏春介绍,经过近一年探索实践,“法润老兵”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专项行动军地协力、齐抓共管模式已基本成型。立案、审判、司法救助等环节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军地执法司法部门联动集聚效应初显。长效宣传与常态推广机制不断完善,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宣传,行动知晓度和影响力持续攀升。如今,遇事找法、依法说理氛围浓厚,一年累计受理11883件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事项,涵盖各类涉法矛盾纠纷,通过多种调解方式,赢得退役军人真心认可。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退役军人王某,在律师志愿者免费代理打赢官司后,满怀获得感,向记者转述亲朋好友的羡慕。采访当天,王淑娟收到退役军人杨某慧和秦某的微信,感谢“法润老兵”让他们省钱又省心。采访间隙,记者还留意到一份108页的“当事人反馈”文档,坐轮椅送锦旗、微信致谢、发朋友圈分享胜诉喜悦等内容满满当当。
  现在,“法润老兵”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正以实际行动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受到全社会尊重。孙宏春表示,未来将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行动,让退役军人在法治阳光下感受更多温暖与尊崇,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邢晓瑞

以“四季”之力守护万家灯火

  春季护苗,守护孩子茁壮成长;夏季清风,吹散市场计量阴霾;秋季朗月,照亮网络购物天空;冬季除冰,融化物业收费坚冰。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省开展“四季守护、铁拳出击”行动以来,以“小切口”贴近“大民生”,加大执法力度,强势出击,为三晋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春季护苗,为孩子成长撑起安全伞。“以前给孩子买文具,总是提心吊胆,就怕质量不好影响孩子健康。现在可不一样啦,市场上的儿童用品质量有了保障,放心多了。”张女士感慨地说。这一切,都得益于省市场监管局的春季护苗行动。
  春季护苗行动中,省市场监管局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将目标精准锁定在生产、售卖不合格校服、文具及新型“网红”玩具等违法行为上。一份《关于开展2024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的通知》如出征令般迅速印发,全省13615名执法人员闻令而动奔赴一线战场,对5606家儿童和学生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展开拉网式大排查。
  经排查,161家问题企业浮出水面,8460件问题儿童和学生用品被迅速下架。执法人员还对634批次儿童和学生用品进行抽检,发现18批次不合格产品。其间,查处案件24起,罚没金额2.03万元,发布相关新闻报道22条,约谈企业3家。一系列举措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一道道坚实防线。
  夏季清风,吹散市场计量的阴霾。夏日的集市与超市热闹非凡,然而,一些计量猫腻却如阴云般笼罩在百姓心头。
  “当时在检查活鸡活鱼摊点时,老板刻意闪躲,引起我们注意。”运城市盐湖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回忆。随即,他们用2千克的标准砝码对老板使用的电子台秤进行称重,发现其涉嫌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经立案调查,老板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被处以15000元罚款。
  省市场监管局在电子计价秤专项整治行动中毫不留情。全省共检查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商户15936家,检查电子计价秤49391台,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707台,其中查处地摊、流动摊贩不合格电子计价秤216台,查处电子计价秤计量违法行为案件523件,罚没款金额54.3万元,作出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的商家12994家。市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购物也更加安心。同时,省市场监管局巧用信息化手段,为3742家加油站建立档案,实现全覆盖台账管理;对1961座加油站展开专项检查后,立案调查40起,移送税务机关2起,移送公安机关4起,已结案35件,罚没款100.76万元。
  秋季朗月,照亮网络购物的天空。如今,网络购物成为新的民生关注点。“网购虽说便捷,但买到的酒、醋到底是真是假,心里实在没底。”晋中做餐饮的王老板说出了众多网购者的心声。
  省市场监管局顺势推出“2024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暨秋季朗月行动”,全年针对互联网销售侵权假冒类商品、未公示相关证照、网售食品虚假功效等问题,开展了25次专项信息监测,监测网店28.31万个次、网站5.29万个次,累计覆盖相关商品及服务信息506万条,从中发现涉嫌违法违规线索1219条,为网络购物环境带来了一片清朗。
  冬季除冰,融化物业收费的坚冰。解决了购物困扰,百姓回到家中,却又面临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乱象。“小区物业费收得不明不白,水电费还乱加价,实在让人闹心。”太原的董大爷满脸愁容。
  省市场监管局迅速启动冬季除冰行动,联合住建、发改部门印发一系列规范物业服务收费文件。对全省33个县(市、区)207家物业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发现不合理收费问题线索涉及金额1217.4万元。目前已立案91起,退还金额454.63万元,没收金额20.37万元,罚款金额252.15万元。看到物业收费逐渐规范,董大爷终于展露出舒心的笑容,“物业收费规范了,心里敞亮,日子舒心多了。”
  省市场监管局以四季为章,奏响了守护民生的激昂旋律,每一个行动都切切实实地为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用实际行动筑牢坚实防线,让三晋大地处处洋溢着安心与幸福。

本报记者关振瑛

从“能办”向“好办”升级

  老李是省城太原一家企业的行政经理,最近他在为办理项目审批忙碌着。“以前怎么也得跑几趟,现在随着政务服务不断提升,办理手续变得十分便捷。”他拿出审批办理流程告知单,上面清楚地写着经过几个步骤就能完成审批办理。
  由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变为好办、易办、快办,在政务服务质量上,不断出新、持续提升的政务理念,实现了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的良性互动。
  政务服务窗口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环节,是营商环境的一块试金石。2024年,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为推进“听民意办实事”项目,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优化、行政效能提升,在全省积极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从企业群众视角体验办事服务,推动发现和解决办事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制度优化、流程再造和服务提质增效,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我没想到,办事速度这么快。”位于长治市的某开发有限公司办理项目审批的王姓项目负责人激动不已。他说,去年10月底,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到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公司项目事宜,工作人员得知来意后,立刻协调制订方案,积极跟进公司项目落地。
  为更好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以“换位体验”为出发点,出台《山西省政务服务中心关于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方案》,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率先建立走前“瞄准问题”、走中“思考答案”、走后“跟踪解决”,形成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同时,组织各级政务中心招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企业群众代表、媒体记者等“政务服务体验员”,围绕大厅帮办引导专业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审批流程便捷度、窗口受理透明度、办事体验满意度,全方位多维度检视政务服务工作的质效和水平,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省政务服务中心向社会各界招募50名’政务服务体验员’,对全省政务大厅服务开展线上线下体验,发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13个,制订优化举措23项。同时,常态化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中心班子成员、进驻大厅18个审批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厅局领导、29个进驻部门负责人主动走进政务大厅,陪同办事企业群众,体验办事流程,共同把脉会诊,共发现问题30个,制订优化举措33项,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省行政审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群众办事体验有变化,背后是行政机构运行大变革。政务服务对象是群众,要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腿、少次多办事。
  为此,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提出“以身入局”解决问题,以企业群众身份亲自办,通过线上线下全流程体验高频事项业务办事流程,从审批流程、服务质量等多个角度全面自查存在问题;以帮办人员身份陪同办,手把手、肩并肩参与企业群众办事过程,及时帮助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监督人员身份督导办,针对政务服务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听民意办实事”项目监督投诉电话等反映的问题,建立受理、转办、办理、反馈、回访等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办好“一件事”推进解决“一类事”。
  提升效能、深挖服务。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以民生切口撬动政务服务变革,促进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升级,努力打造政务服务建设新局面。

本报记者王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