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绽放在网格间的铿锵玫瑰

  

编者按
  春和景明,芳华绽放。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省综治中心联合本报面向全省综治中心网格员发起主题征稿,聚焦基层治理一线的“她力量”“她风采”“她智慧”。短短数日,收到200余份来稿:有扎根网格的初心故事、有化解矛盾的巧思妙招、有服务群众的暖心瞬间、也有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坚韧心声……字里行间,跃动着基层女性工作者对职责的坚守、对热土的深情、对时代的回应。
  本期专版撷取其中优秀稿件,以平凡视角展现不凡担当,用细腻笔触记录铿锵步履。愿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声音,传递温暖与信念,凝聚奋进之力,也致敬每一位在综治网格中默默耕耘的“她”。

居民口中的“活台账”
——记大同市云冈区吉祥里社区网格员贾慧敏

  23排平房、351处院落、上千名居民——这是25岁贾慧敏的“责任田”。2021年入职大同市云冈区吉祥里社区时,这个从小被父母呵护的独生女连煤气灶都不会开,如今却成了居民口中的“活台账”。在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3排5号的刘婶每周三要去透析,7排12号的张叔独居且腿脚不便,16排16号的杨守连老人需定期代购成人纸尿裤和降压药……
  社区居民杨大爷家的门槛,贾慧敏踏过不下百次。老人照顾着50岁的残疾女儿,屋里总弥漫着刺鼻的药味。第一次上门时,贾慧敏强忍泪水收拾满地的污渍,从此每周雷打不动送来生活物资,帮老人剪指甲、梳头发。去年腊月,杨大爷的女儿突发高烧,贾慧敏凌晨背着杨大爷的女儿赶往医院,挂号、垫付医药费、守到天亮,护士都误以为她是亲闺女。
  “妈妈,今天能陪我吃晚饭吗?”五岁儿子的语音消息在巡查途中响起,贾慧敏匆匆回了句“宝贝乖”,转身敲响李大爷家的木门。核对户籍信息时,她敏锐发现老人儿子的工作单位变更,立即更新档案,又顺手帮老人注册了电子医保卡。“小贾特别细心!”李大爷颤巍巍地端出热茶,她却已赶往下一户——午休时间,她得赶在居民上班前完成反诈宣传。
  贾慧敏背的帆布包里总是装着:冻疮膏(给独居老人抹手的)、速效救心丸(应对突发状况)、一沓手绘的“火炉安全示意图”。去年寒冬在王大爷家排查时,贾慧敏发现烟囱接口松动,当即踩着梯子加固,又亲手演示如何安全添煤。起初嫌她“管太宽”的居民,也逐渐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发生了改观。
  除夕夜,社区微信群突然弹出一条求助信息:12排某号的留守老人发烧呕吐。贾慧敏扔下刚包好的饺子,顶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测体温、喂退烧药、联系救护车……安顿好老人后,她的羽绒服已结满冰碴。归家时,儿子已蜷缩在沙发上熟睡,手里还攥着没送出的新年贺卡……
  3年间,贾慧敏累计调解纠纷47起,排除安全隐患132处,手绘的《平房区逃生路线图》被印成社区手册。“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贾慧敏组织起“巾帼巡查队”,带着20多位大姐排查消防隐患。有居民打趣:“这丫头把351个院子串成了同心结!”

“反诈导演”的平安经
——记太原市杏花岭区卧虎山社区网格员郭倩

  “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奖先交保证金!”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卧虎山社区广场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反诈顺口溜。买菜的李大妈跟着节奏哼唱时,镜头里扎着马尾的姑娘正挨家挨户敲门:“阿姨,您昨天转发的视频破千赞啦!”这个被居民称为“小郭导演”的“90后”,就是卧虎山社区网格员郭倩。
  2022年刚接手网格时,刚本科毕业的郭倩在反诈宣传中屡屡碰壁。摆摊发传单,老人们摆摆手:“字太小看不清”;微信群发通告,瞬间被养生链接淹没;让签承诺书,居民警惕地后退:“要身份证号不?”她盯着社区广场跳舞的阿姨们,突然有了灵感。
  零基础自学剪辑,拉着敦化路派出所民警拍首支反诈视频。镜头前,她举着大喇叭用太原方言喊出顺口溜:“刷单返利是鱼钩,养老投资藏暗沟!”视频发布当晚,网格群消息炸了:“这不是天天巡查的小郭嘛!”
  首战告捷后,郭倩把镜头对准社区。幼儿园萌娃奶声奶气背诵“陌生链接不要点”,视频被家长疯转;菜市场肉铺老板举着砍刀吼“剁馅不剁养老钱”,成了社区网红语录;超市老板娘改编促销口号:“鸡蛋特价九毛九,转账验证都没有!”
  最火爆的当属“杀猪盘”情景剧。她和同事们一起创作、大胆尝试,让社区大爷扮演“高富帅”,网格员客串“被骗大妈”,夸张的演技逗得居民前仰后合。“现在去菜场,摊主都问我要不要客串。”郭倩笑着展示手机里23个拍摄群,商户们自发编写了47段反诈打油诗。
  3年间,23条原创视频在社区滚动播放。其中“保健品诈骗”系列点击破万,阻止了3起潜在诈骗。曾经戒备心强的王大爷,如今主动带着老伙计们参演投资理财陷阱短剧。
  如今在卧虎山社区,常常能看到郭倩在拍摄新素材。不仅是反诈,禁毒、消防安全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会有相应的视频发表。郭倩用百姓视角、平实画风将居民关心的话题通过视频的宣传方式辐射到整个辖区。

杏林春暖织锦绣 网格耕耘显担当
——记临汾市安泽县岭南村网格员郑晋芳

  当太行山深处的岭南村笼罩在深夜的寂静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村民梁大哥的嗓音颤抖着:“郑医生,娃烧到40度了!”刚出月子的郑晋芳,面色苍白,却一把抓起药箱,顶着寒风冲进夜色。直到孩子退烧安睡,她才瘫坐在炕沿边。这样的场景,不过是这位“铁娘子”25年基层生涯的寻常一页。
  2000年,郑晋芳穿上白大褂,成了岭南村唯一的村医。她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脚印烙在每一条田埂上。村里75户独居老人的健康档案是她一笔一画填写的,46名学童的疫苗接种记录是她逐户核对的。村民梁大娘患慢性病多年,每月需去县医院复查,郑晋芳便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凌晨4点出发接送,垫付医药费、挂号取药,从未收过一分油钱。
  后来,郑晋芳多了一个身份——临汾市安泽县岭南村网格员。她的日志本密密麻麻:113位老人的用药时间、26处危房隐患点、47名留守儿童的生日……护林防火季,她顶着烈日巡山,鞋底磨穿了两双;汛期暴雨前,她挨家挨户敲门,把腿脚不便的王奶奶背到安置点。
  “网格员不能只做‘传声筒’!”这是她的口头禅。见到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她连夜手绘微信视频通话指南,蹲在炕沿教到老人能独立操作;为让政策宣讲“接地气”,她把文件翻译成山西方言,编成顺口溜走街串巷;调解邻里纠纷时,她总端着一盆热腾腾的臊子面:“吃饱了,心气儿就顺了。”3年间,岭南村实现零安全事故、零越级上访,这背后是她磨破的12本笔记本和穿坏的8双布鞋。
  她的付出悄然改变着村庄。曾经为争地界吵到动手的李家兄弟,如今合伙搞起养殖场;爱传闲话的刘婶成了“文明家庭”代表……“郑大姐像块磁铁,把人心聚拢了。”村支书感慨道。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郑晋芳依然背着药箱走在山路上。这朵绽放在太行山深处的“铿锵玫瑰”,用仁心与铁脚板织就基层治理最温暖的锦绣。

静默处开出和解之花
——记太原市万柏林区长兴北街社区网格员孟晋玲

  深夜11点,赵阿姨又一次被头顶的“轰隆”声惊醒。她攥着速效救心丸,颤抖着拨通太原市万柏林区长兴北街社区网格员孟晋玲的电话:“小孟,这日子没法过了!”
  今年1月14日接到投诉后,孟晋玲先化身“树洞”,听赵阿姨哭诉了近40分钟。“楼上是家设计公司,他们半夜还在挪椅子,我老伴心脏病差点犯了!”老人泛红的眼眶和攥皱的纸巾,让孟晋玲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必须破局。”
  次日,孟晋玲换上平底鞋直奔设计公司。推开玻璃门的瞬间,20多双眼睛带着戒备扫来。公司负责人王经理皱眉:“我们合法经营,噪音难免。”孟晋玲不急不恼,举起手机播放凌晨录制的音频——滑轮滚动声、文件柜碰撞声、隐约的老人咳嗽声交织成刺耳的“午夜交响曲”。王经理的表情渐渐凝固。
  调解现场,孟晋玲掏出一把办公室椅滑轮:“这种硬塑轮噪音68分贝,换成硅胶轮能降到45分贝。”她又展开一份《社区噪音数据对比图》,红色柱状条触目惊心。赵阿姨愣住:“原来他们加班到十点是真忙项目……”设计师小刘低头:“不知道楼下阿姨听得这么清楚。”僵持中,孟晋玲突然关灯,播放一段混音:先是刺耳的拖拽声,接着是舒缓的白噪音。“咱们折中——换滑轮,加隔音垫,晚上8点后禁用推车。”她举起手机,“我拉个三方群,随时沟通。”赵阿姨捏了捏设计师递来的隔音套样品,终于点头。
  7天后回访,赵阿姨反馈道:“现在顶多听见键盘声,像下雨似的,助眠!”设计公司门口贴了张温馨提示:“轻推慢放,楼下住着咱爸妈。”
  如今孟晋玲常备分贝仪、硅胶滑轮和《噪音法》手册。有人问她调解秘诀,孟晋玲指指胸前的网格员证件:“把‘理’字拆开看,左边是‘王’,右边是‘里’——走进心里,才能找到答案。”

226户居民最熟悉的她
——记河津市清涧街道花苑社区网格员吴瑞苹

  河津市清涧街道花苑社区第六网格,涵盖6栋楼、10排小院、226户人家,网格员吴瑞苹的身影,是居民最熟悉的风景。她逐户走访3个月,将每家情况刻进心里:独居的刘奶奶,每周需代购降压药;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总在社区自习室写作业;王叔听力障碍,敲门必须用力拍三下……“网格员不是登记数据的机器,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她这样说。
  2023年9月的一个雨夜,社区里某单元的厨房下水道突然堵塞,污水倒灌淹没地面。接到求助电话时,吴瑞苹正发着低烧,却二话不说赶到现场。她跪在地上清理秽物,联系物业抢修,直到凌晨管道疏通。居民递上热毛巾时,发现她的袖口还在滴水。
  她负责的社区里某一栋常有电梯故障,曾是社区的“隐形炸弹”。2023年深秋,四楼的禹大爷被困故障电梯,高血压发作几近昏厥。吴瑞苹巡查时听到微弱拍门声,立刻逐层排查定位,隔门高声安抚:“禹叔,攥紧扶手深呼吸,维修师傅马上到!”她一边疏散围观群众,一边用手机灯光引导救援。当电梯门打开的瞬间,老人瘫坐在地,她一把搀住:“咱回家,我给您测血压。”
  此事让她意识到“小事不治成大病”。她在社区例会上据理力争,推动电梯每周检修、每月保养。如今,网格群里再听不到抱怨声,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自发拍的电梯安全小视频。“吴姐较起真来,连物业经理都怕!”居民打趣道。
  没有鲜花掌声,只有晨昏颠倒的奔波。吴瑞苹见过凌晨3点的星光,也踏碎过正午炙热的柏油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如今成了能扛桶装水爬六楼的“女汉子”。母亲心疼她瘦削的肩膀,吴瑞苹却说:“网格里的226户,都是我的家人。”

18972公里背后的故事
——记长治市壶关县新南社区网格员杨晶

  腊月深夜的雪粒砸在脸上生疼,杨晶的电动车在结冰的路面上打滑。她死死攥着车把,朝着学校方向疾驰——10分钟前,独居的张大爷带着哭腔打来电话:“小杨,放学俩小时了我孙子还没回家!”后座上的女儿紧紧搂着她的腰,带着鼻音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去找别人的孩子?”
  这是杨晶成为长治市壶关县新南社区网格员的第4年。红马甲兜里常年装着三样东西:泛黄的居民联络册、儿童退烧贴、一包未拆封的胃药。杨晶管辖的第四网格有327户居民,其中独居老人21位、留守儿童9名。张大爷的孙子小鹏(化名),是“重点名单”上用红笔圈出的名字。
  那夜找到蜷缩在传达室的小鹏时,孩子校服结满冰碴。杨晶脱下羽绒服裹住他,自己的毛衣却被风雪浸透。回家后,杨晶丈夫看着咳嗽的女儿终于爆发:“别人家的孩子是宝,咱闺女就是草?”她蹲在卫生间搓洗小鹏沾满泥雪的裤子,眼泪混着洗衣泡沫往下淌。3天后,张大爷颤巍巍送来一袋核桃,她丈夫也转发来一条新闻《网格员雪夜救童获点赞》。
  去年盛夏整治飞线充电时,杨晶经历过更棘手的时刻。五楼的刘大哥把电线从窗口垂到一楼充电,杨晶深夜巡查发现后劝阻,却被醉汉指着鼻子骂。强行断电的次日,刘大哥冲进社区拍桌子:“电动车没电送不了孩子,你负责?”
  那晚她在值班室哭湿了半包纸巾,可第二天还是带着物业经理上门:“我们协调装了智能充电桩,前3天免费。”看着刘大哥半信半疑的表情,她掏出手机:“这是上周隔壁小区飞线起火的照片……”3个月后,这名曾经的“刺头”主动加入巡逻队,举着喇叭在小区喊话:“充电桩比飞线快一倍!还安全!”
  4年间,杨晶的电动车里程数达到18972公里——相当于绕行壶关县城692圈。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清晨,杨晶依旧穿着红马甲穿行在楼宇间。春风掠过社区新挂的“零飞线小区”牌匾,杨晶抚过胸前的党徽轻笑:“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把心掰成327份,每份都焐热了。”

冬天里的一把火
——记孝义市新义街道迎宾南社区网格员郝永琦

  阳光洒在孝义市旧公路段小区的小院里,2025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孝义市新义街道迎宾南社区网格员郝永琦提着水果和药箱,敲开了居民李大爷的家门。院子里飘来一阵饭香,老人笑呵呵地迎接她。谁能想到,4年前,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深陷绝望的泥潭。
  那是2021年深秋,郝永琦在一次入户排查中偶然走进李大爷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杂草丛生,屋内昏暗的灯光下,一位白发凌乱的老人蜷缩在床上。李大爷是独居退休职工,离异多年,子女远在外地,保姆每日只做一顿午饭便匆匆离开。长期的孤独与病痛,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念想。
  “那时大爷眼里一点光都没有,连说话都费力。”郝永琦回忆道。她默默记下老人的需求,第二天便扛着扫帚、拎着米面油来了。拔杂草、清垃圾、擦玻璃……连续一周的忙碌后,小院终于有了生机。但她知道,比环境更需清扫的,是老人封闭的心。
  此后的1460天,郝永琦的日程表里永远画着“去看李叔”的标记。她定期送去新鲜蔬菜,联系家政清扫房间;逢年过节带着志愿者包饺子,把社区文艺队的锣鼓声引进小院;自学护理知识,给老人按摩浮肿的双腿。渐渐地,李大爷开始主动打电话:“小郝啊,今天炖了排骨汤,你来尝尝?”
  2023年腊月的一场危机,让这份情谊愈发厚重。那天郝永琦照例探望,却发现老人情绪异常低落。“我这病治不好了……”因肺病反复发作,李大爷陷入抑郁,竟偷偷停了药。郝永琦红着眼眶坐在床边开导:“您看社区改造后多敞亮,您得亲眼看看明年的樱花啊!”2个多小时的恳谈后,老人终于答应住院治疗。
  没人知道,彼时的郝永琦正经历着人生至暗时刻——她的父亲半月前刚离世。强忍悲痛,她白天跑医院办手续,晚上守在病房给老人读报纸。当李大爷出院时,她瘦了整整8斤。
  “您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老人攥着锦旗走进社区服务大厅,声音哽咽。郝永琦却摆摆手:“是您教会我,网格员的温度不该只停留在台账里。”
  扎根社区12年,郝永琦的记事本上写满温情:为13位独居老人定制健康档案,调解32起邻里纠纷成功率超95%,疫情期间连续40天为隔离户送菜……在她看来,网格工作从来不只是上传下达,而是“把心缝进百家衣”。

柔光织就温暖经纬
——记忻州市静乐县梅苑社区网格员李小丽

  一大早,李小丽敲响张大爷家的门,蹲下身仔细检查轮椅的刹车片。楼道新修的无障碍坡道泛着微光,张大妈攥住她的手哽咽:“这坡一改,我背老伴下楼再也不怕摔了!”3年前那个入户走访时手心冒汗的新手,如今已是梅苑社区327户居民口中的“李闺女”。
  2021年刚成为忻州市静乐县梅苑社区网格员时,李小丽常常吃“闭门羹”。为了做好网格工作,她跟着老网格员学方言,把政策法规抄成巴掌大的便签,每天巡查网格至少两趟。特殊时期,她连续58天无休,爬楼爬到扶着墙干呕,在每户门外用粉笔画下“平安符”——绿圈代表已核检,红星标记独居老人。
  在张大爷家,李小丽发现86岁的老人因截肢卧床,老伴推轮椅下陡坡时差点摔倒。李小丽跑遍住建局、残联,带着卷尺量了27次坡度,把45度的“夺命坡”改造成8度缓坡。居民送的锦旗上,“亲闺女”三个字让她红了眼眶。
  2022年,李小丽挤出深夜时间备考社工证。女儿睡后,她在阳台支起小桌板,一本《社会工作实务》被荧光笔涂得斑斓。持证上岗后,她为孤寡老人设计“记忆相册”活动,带留守儿童参观消防队,用沙盘游戏解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结。
  2024年,她牵头成立“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动“网格化+社工”服务模式。每月组织志愿者为残疾老人理发,联系医院开展免费体检,甚至请律师进社区普法。“以前觉得网格员只管琐事,现在连心里疙瘩都能解开!”居民王大娘感慨。
  她的丈夫是乡村干部,总打趣:“咱家俩党员,一个守田埂,一个串楼栋。”2023年,他们家被评为静乐县最美家庭。曾因工作忙碌,李小丽连续40天没回家,丈夫默默把降压药和毛衣送到社区值班室。
  暮色中的梅苑社区,李小丽还穿梭在楼栋间……春风掠过新刷的楼道墙,一缕柔光洒下,如那最朴素的针脚,织就基层治理的温暖经纬。

本版稿件由各级综治中心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