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3·15专题

山西消防直播守护真安全

  3月15日,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寿阳大队的训练场上,红色消防车旁,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照明灯等器材整齐排列,几辆待实验的电动自行车和模拟厨房操作台格外醒目。随着央视新闻直播间信号接通,“打假进行时,守护消防产品‘真’安全”主题直播拉开帷幕。

新旧国标对比
灭火器“红装”背后的安全逻辑

  “大家注意看,这两个灭火器外观有什么区别?”直播镜头前,晋中支队综合指导科科长郭少斐手持新旧两款灭火器,开启首场科普。郭少斐左手举起旧款绿色水基灭火器,右手展示符合GB4351-2023新国标的大红色灭火器,筒身色彩差异一目了然。
  据现场解读,新国标实施前,市场上灭火器颜色混乱:干粉类多为红色,水基型常为绿色,二氧化碳灭火器甚至采用黑色,这种“色彩乱码”易导致公众误选误用。新规实施后,所有手提式灭火器统一为R03大红色,并强制要求筒体标注“灭火剂类型”“适用火灾类别”等醒目标识。例如:“MF/ ABCE4型”灭火器,字母M代表灭火器;F代表药剂为干粉;ABCE表示适用于A类、B类、C类、E类火灾;4表示该灭火器的药剂充装量为4kg。新国标要求,灭火器在装有压力表的阀门上,拆掉压力表之后灭火器不会漏气。郭少斐说,这是为了便于维修,压力表坏了只需单独更换压力表。新国标将灭火器的安全插销采用旋转式设计,为的是防止误拔导致泄漏。

实验触目惊心
电动自行车火灾30秒吞噬空间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室内充电引发火灾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常有报道。
  直播中,技术人员将一辆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推入透明燃烧舱,故意制造电池短路。随着“噼啪”爆响,幽蓝火苗瞬间从电池仓蹿出,30秒内烈焰裹挟浓烟吞没整个车体,舱内温度飙升至800℃。热成像仪显示,火焰核心温度达1200℃,远超普通灭火器喷射距离。
  “现在尝试扑救!”两名全副武装的消防员持干粉灭火器抵近作业,白色粉末覆盖火场却收效甚微。郭少斐指着仍在复燃的电池解释道:“锂电池热失控会持续释放可燃气体,传统灭火方式只能暂时压制明火,而且火场温度高、烟雾大,极易导致人员伤亡。”实验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燃烧产生的硫化氢浓度3分钟即超标60倍,足以致人昏迷。这一幕被评论区“震撼”“后怕”刷屏,郭少斐提醒,民众要牢记“电动自行车不进楼;蓄电池不入户。”

“厨房”实操课
油锅起火用水扑救更炸裂

  厨房油锅起火是常见的火灾形态之一。当日,消防员演示了泼水扑救油锅火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模拟厨房内,一口铁锅里的食用油腾起火苗,消防员一盆水泼过去瞬间引发爆燃,红红的火苗直扑屋顶。“如果这是实景,腾起的火苗就可能烧伤当事人,而且还可能导致热油外溢形成流淌火。”郭少斐提醒,油锅起火绝对不能用水泼。
  紧接着,消防员演示了油锅起火的正确扑救方法:首先关闭电源,避免火苗被吸入抽油烟机;然后用锅盖沿着锅沿平推进行覆盖,如覆盖不严可以在锅盖上方覆盖湿毛巾、灭火毯,直至明火彻底熄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玻璃锅盖扣压起火锅具,高温会导致锅盖突然爆裂,飞溅的热油引燃周边可燃物,会引发更大的危险。
  郭少斐介绍,油锅起火是厨房火灾最常见的“导火索”,严重的还会蔓延至排油烟的管道,引发大火。日常生活中,用火时不要离人,此外还应定期清理厨房油污,保持通风干燥,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爆改”消火栓
为美观埋下安全隐患

  消火栓是用于火灾扑救的消防器材,其箱子的标识不仅要醒目,还严禁被遮挡。但近年来,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分享“爆改”消火栓心得之类的帖子。
  在某社交平台输入“消火栓改造”,瞬间弹出2.6万条相关笔记。粉色凯蒂猫覆盖的消防箱、变身乐高展示柜的栓体、嵌入整体橱柜的隐形设计……这些点赞过万的“爆改神作”背后,正将整栋楼宇置于危险之境。
  “有的人把消火栓箱子外边的标识改成了卡通画,有的人把箱子变成杂物储藏室等。”郭少斐表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真正遇到火灾时找不到或用不了消火栓。如是,就势必加大火灾损失。他说,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一甩(甩开水带)两接(一头接阀门、一头接水枪)拧到底(阀门向左拧到底)。但那些被包在木饰面里的消火栓,往往因为操作空间不足导致水带无法完全展开。当消火栓箱体被装饰物遮挡时,破拆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嵌入整体柜体的消火栓,接口锈蚀概率也大大提升;而私自改色的箱体在浓烟环境中识别度下降,从而延误扑救火灾的时机。

本报记者王若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