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伯君 通讯员王增)近日,省司法厅印发《山西省2025年“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法治“惠民工程”正式迈入3.0时代。这一升级版的惠民工程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强化队伍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2019年首次组织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以来,省司法厅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升级服务内容。2025年的“惠民工程”3.0升级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增加服务群体,将退役军人纳入特殊群体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拓宽援助范围,深入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和新修订的山西省法律援助条例,将请求支付劳务报酬、婚姻家庭纠纷、宅基地纠纷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因经济困难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受事项范围限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
为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和责任感的“惠民工程”服务队伍,省司法厅建立了法律服务人员“优进劣退”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咨询补贴差异化梯级管理制度,对法律服务人员实行“监管+引领”“考核+激励”“培育+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激发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
“惠民工程”3.0升级版不仅注重提供法律服务,还积极开展延伸服务,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化解。根据免费法律咨询数据分类,筛选群众关注度高、需求量大的法律服务,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将咨询过程中排查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推送至综治、公安、信访等部门,助力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风险预判和应对工作,将法律咨询“数据库”打造成基层社会治理“参谋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将咨询现场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及时导入法律援助、公证、调解、行政复议等法律服务机构,或者甄别移送至法检公、人社、信访、民政等部门进行对接处置,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省司法厅强化信息赋能,全面取消各类纸质报表,升级“惠民工程”管理系统,即时分类汇总数据,自动生成日常考核结果。完善资金管理功能,实现自助查询年度资金支出情况、法律服务人员补贴发放情况。在全面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实现“惠民工程”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推进。
为确保“惠民工程”3.0升级版顺利实施,省司法厅明确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分工。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指导监督各地开展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分配省级专项资金,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管理。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所辖县(市、区)“惠民工程”的指导管理工作,细化目标任务,实行动态监管,统筹本市域法律服务资源,做好服务力量不足县(市、区)的法律服务资源保障,对所辖县(市、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管理。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具体开展“惠民工程”,组建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法律咨询值班人员库,进行日常排班,并监督和考核值班工作,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并对案件质量进行行政评查,发放咨询和案件补贴,并负责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