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春风拂过晋北大地,一场关于“心灵救赎”的社会治理创新正在山西大同有序推进。
2024年以来,省司法厅与大同市司法局省市共建,创新推出“心网助矫”项目,构建起覆盖心理测评、分类干预、危机化解、社会融入的全链条心理矫治体系。截至2025年4月,全市社区矫正对象95%以上实现心理健康档案“一人一档”,近百名心理异常矫正对象通过精准干预重获“心灵阳光”,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明显下降,一条“从心开始、以心换心”的矫治新路正逐步清晰。
共建破题,构建“心网”治理新体系
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曾是基层司法工作的“痛点”:有的因犯罪标签自卑封闭,有的因家庭裂痕焦虑抑郁,更有甚者因心理危机走向二次犯罪。2024年初,省市司法行政机关联合调研发现,社矫对象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扰,大多数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教育帮扶必须抓住‘心’这个关键。”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人的一句话,成为“心网助矫”项目的破题点。
随着省市共建的顶层设计迅速落地,省级统筹资源,协调山西大学心理学团队、省监狱局心理专家库下沉一线;市级搭建“1+2+10+N”立体化网络——“1”个市级心理健康总平台统管数据,“2”条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覆盖全域,“10”个县区司法局分平台精准施策,“N”个司法所“心理健康小驿站”织密基层网络。短短半年,全市建成54个“心网助矫”工作室、43个“枫桥式”心理服务驿站,实现“市有平台、县有阵地、所有点位”的三级覆盖。
精准建档,为每个心灵“量体裁衣”
“王某,抑郁指数65,建议每周一次正念疗法;张某,偏执倾向突出,需介入家庭关系修复……”在市级总平台的大数据驾驶舱,实时滚动的心理测评数据被自动分类标注。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和本土化犯罪心理评估模型,系统不仅能识别焦虑、抑郁等常见问题,更能捕捉“再犯罪风险因子”。大同市云州区某司法所展示的档案显示,每份报告都包含问题诊断、干预建议、跟踪计划,成为个性化矫治的“说明书”。
针对未成年人、老弱病残、即将解矫人员等不同群体,“心网助矫”设计了差异化服务方案。对16-25岁的矫正对象,启动“青春护航”计划,组建“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教师”的三人小组,除一对一心理疏导外,还同步开展职业规划辅导。对行动不便的特殊对象,开展“敲门行动”,心理咨询师携带便携式设备入户测评,累计上门服务20余次。62岁的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感动地说:“没想到政府会派人到家里关心我的‘心病’。”
强化队伍,培育专业化心理铁军
建设一支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团队,是搞好“心网助矫”项目的关键因素。大同市司法局采取一系列举措,扎实做好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
大同市司法局以社区矫正心理工作室和社区矫正驿站为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建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库,充分挖掘监狱系统、戒毒系统专业人员的先天优势,逐步建立起一支心理专业队伍。同时,鼓励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者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通过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服务能力及职业道德,更好地满足社区矫正对象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资深心理专家“带队伍”,促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从2024年6月起,通过各类培训和实际操作,相关人员做到了学习与工作同步。
省市共建的“心网助矫”,不仅是一项心理帮扶项目,更是一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社区矫正“重管控轻矫治”的瓶颈,将心理干预贯穿于“入矫—在矫—解矫”全周期,用“心与心的对话”取代“罪与罚的对立”,让法治的温度真正抵达特殊群体的内心。
本报记者邢晓瑞 刘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