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武宿综保区孵化楼的会议室,4月25日15时,一场以“智权护航·全球布局”为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如期举行,现场座无虚席。这不仅是一堂法律知识普及课,更是一场检察机关倾听企业诉求、精准对接需求的“现场办公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以“三融”促“三新”,通过内部职能融合、外部机制融通、前端治理融汇,推动知识产权民事检察监督走向“深水区”,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记者深入综改区,探寻这片创新热土上的法治护航故事。
窗口里的全天候服务:突破线索发现之困
“线索发现难”曾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的顽疾。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以控申部门12309检察服务大厅为起点,创新打造“全天候”履职新模式。在大厅内,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新增的“企业之家”与“知识产权虚假诉讼举报”板块十分醒目。人脸识别、自助问答、文件转交柜、实时短信通知等科技元素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企业即使在深夜也能一键提交线索,实现检企沟通“零时差”。
此外,每周二、周四增设的“知识产权保护”专窗成为一大亮点,专业律师与检察官共同值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咨询。园区企业工作人员对此赞不绝口:“以前遭遇侵权,我们四处奔波寻求帮助,如今走进大厅就能得到专业解答,效率高且成本低。”通过“12309+12345”双向联动机制,检察机关实现了对企业从孵化到成长全链条的服务覆盖,将法律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强化检察履职:“纾难解困”做实司法为民
知识产权产品作为企业软实力,在现下市场环境中颇具重要性。因其蕴含的高价值,知识产权民事监督案件常常与高价的潜在经济损失如影随形,需要检察机关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护航企业经济健康发展。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积极破局,推动民事监督工作进入“深层次”,为企业筑牢“法治保护伞”。
“针对申请民事执行监督的中小企业,我们积极发挥调查核实职能,梳理证据、明确诉求,并借助‘前期磋商+检察建议’模式推动案件高质效办理。”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李晓红如是说道。
2025年初,一家科技公司通过“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向检察院提交了申请材料,希望帮助企业修复信用,重新融入招投标竞争市场。检察机关受理后积极履职,与法院执行庭组织磋商,迅速厘清争议焦点,仅用两周时间在执行公开网删除被执行人信息,并协助企业在“爱某查”等第三方信用平台恢复企业信用,有力维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成果。该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这不仅节省了司法资源,更让我们能够将精力重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这一履职实践,正是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荣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称号的有力例证。
协同共治:织密知识产权防护网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检察机关“单打独斗”。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与法院、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签订协作备忘录,构建起信息共享、案件会商、联合培训的“立体化”保护网络。针对虚假诉讼、恶意维权等乱象,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建立线索通报机制,确保“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警示一片”。
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亮亮告诉记者:“民事知识产权检察监督要进一步强化调查核实工作,以高质量办案护航创新发展。”在涉企案件执行环节,检察机关运用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对“查扣冻”措施进行“穿透式”审查,坚决防范执法司法中的趋利性行为。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将前端治理作为关键举措,推出“按需普法”新模式。讲座间隙,检察官向参会者发放自编的知识产权维权指南,详细讲解仲裁、调解等多元解纷途径。针对企业关注的商业秘密保护、专利布局等痛点问题,检察官曾多次深入企业车间、孵化园区,开展“案例式”宣讲,用真实案例警示风险、传授策略。
北京德恒(太原)律师事务所高鹏在听完讲座后感慨道:“在知识产权宣传日这个特殊节点,与企业积极对话,每一场对话都在拓宽法治服务的边界,每一次倾听都在积蓄创新的能量。”这种接地气的普法方式,使法治意识深植企业肌理,侵权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山西综改区人民检察院的实践探索,正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益完善的生动缩影。正如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堂堂所说:“每一份知识产权的背后,都凝聚着创造者的心血。知识产权工作要聚焦创新驱动,强化检察保护,助力企业发展。”
李青 田昕光 袁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