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五载风雨兼程,法治步履铿锵;五载深耕细作,社矫硕果盈枝。
五年来,山西社区矫正工作始终锚定法治航向,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在三晋大地绘就平安法治新画卷。即日起,省司法厅与山西法治报联合开设“山西社矫这五年”专栏,将全景式呈现五年来山西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成果,生动记录基层一线的社矫故事,展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矫正对象共同前行的温暖历程。
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社区矫正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犯错者与正常社会生活,帮助他们重塑人生,回归正轨。社区矫正,并非冰冷的监管,而是一场用爱与耐心编织的救赎行动,社矫工作人员化身“引路人”,为社区矫正对象驱散心头阴霾。
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晋中市积极构建“市级统筹、县级联动、‘三色’助矫、社会参与”的教育帮扶新模式,推动教育帮扶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方式由单一向多重转变,有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点上开花 线上出彩 面上结果
“这是我栽种的西红柿新品种,各位一定要尝尝,多提提意见……”清早刚上班,晋中市某县社区矫正管理局办公室就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只看见社区矫正对象常某拎着一袋西红柿,笑呵呵地挨个递到大家手里。
常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常某家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什么特长,一直在帮家里种地,偶尔出去打打零工。常某在入矫后,县社区矫正管理局针对常某的实际情况进行开会讨论,决定立足实际,帮助常某成立蔬菜种植基地。随即,查找、打印相关资料,联系专业技术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始忙活起来。如今,常某的蔬菜种植基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工作、生活都走上了正轨。据悉,解矫后,常某的蔬菜种植基地还成为了社区矫正帮扶教育基地,在常某的带动下,全村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常某的事例只是晋中市社区矫正工作中因人施矫、教育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资源分布不均困局,晋中市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级统筹谋划作用,放大基层教育帮扶资源优势,构建“点上开花、线上出彩、面上结果”社区矫正基地建设格局,实现全市教育帮扶资源全覆盖。同时,晋中市充分发挥市域资源优势,依托市域三家监狱、山西农谷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等建立特色鲜明的市级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向各县区全面开放,补齐各县区教育帮扶资源短板,实现教育帮扶资源集约化。
政策支撑 社会支持 队伍建设
“针对教育帮扶队伍力量不足难题,晋中市通过政府政策支撑、部门社会支持、加强队伍建设等方式,打造出一支‘类别丰富、结构合理、务实高效’的社区矫正专兼职队伍,实现全市教育帮扶力量大提升。”晋中市司法局局长郭磊石告诉记者。
晋中市积极印发《关于推进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晋中市进一步推进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统筹解决司法所社矫辅助人员不足问题。目前,全市共有社区矫正辅助人员115名,有效充实专职队伍力量。同时,晋中市以“三位一体”工作和刑罚执行一体化为契机,积极向监狱戒毒机构借力,共同制定骨干培养计划,定期邀请监狱民警为社区矫正队伍开展执法实务培训;积极争取民盟组织、律师协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吸纳480余名专业人才组建市级“黄丝带帮教”“矫律同行”志愿者库,社区矫正专兼职人员790余人,与社区矫正对象配比近1:3,基本满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
晋中市依托平遥监狱培训中心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组织专兼职队伍同堂培训,从法律法规和犯罪心理等入手,全面讲授社区矫正工作的特征、目标和方法,进一步加强业务交流、统一工作理念,推动教育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示范引领 帮教联动 长效合作
“要不是你们对我耐心地开导和帮助,我现在就是一个废人了。”晋中市某区社区矫正对象石某说道。石某因多重压力导致精神崩溃,情绪很不稳定。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安抚其情绪的同时,迅速联系社矫中心对石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导师在倾诉和被倾听、沟通疏导后,石某的状态有了很大缓和,消除了负面情绪。在了解到石某失业、负债等困境后,社矫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帮其联系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石某也真切感受到社矫中心、司法所和社会方面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恩,重新对生活燃起信心。
五年来,晋中市不断在做好社区矫正“所需”和部门机构“所能”相结合上下功夫,探索出晋中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通过与民盟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帮教联动机制和评估考评机制,市县两级均与民盟组织签订《“黄丝带”帮教共建协议》,在社矫中心建立“黄丝带”帮教示范基地,已组织5支志愿者团队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治讲座、农业技能培训、健康义诊等;与律师协会建立法律帮扶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联合开展“矫律同行、共护平安”专项行动,组建14支律师助矫志愿队参与社区矫正法治教育、法律援助、涉企法治体检等工作,有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村(居)干部、网格员地域优势,对“三类十八种”重点矫正对象建立档案,落实“四定三包”责任制,协力做好常态化管理稳控、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等工作,帮助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消除可能重新犯罪因素。
五年来,晋中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始终与社区矫正对象并肩同行,陪伴他们跨越生活中的每一道难关。在社区矫正的道路上,社区矫正对象从未独行,这份温暖而坚定的陪伴,不仅帮助他们直面困境,更成为支撑他们持续前行的精神力量,引领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奔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郭亚红 袁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