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医疗美容服务合同纠纷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该案中,原告小丽(化名)因医美导致皮肤频繁出现爆痘、红疹等现象,将医美机构诉至法院,并依法实现“退一赔三”的诉求。
近年来,伴随着“颜值经济”的繁荣,医疗美容行业蓬勃兴起,而非法行医、不规范经营、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也随之而来。记者上网查询“医美纠纷”,发现相关案例不胜枚举。
医美行业里的不规范到底有多惊人?早在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就有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因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约10万人,非法针剂占比66.7%,非法从业人数超10万人,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违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
2024年以来,医美迎来全面复苏和持续高涨,当爱美人士遇上鱼龙混杂的行业现状,如何“让美称心且放心”成了急需关注的话题。4月,以“世界卫生日”为契机,记者进行多方采访,以求正解。
小心医美连环套
医美服务里藏着哪些“连环套”?前述“医疗美容服务合同纠纷案”(以下简称“小丽案”)中,小丽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缩影。
2019年,一张号称具有权威专家坐诊且活动力度超大的医美宣传单,吸引小丽走进太原某医美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深入分析”小丽的皮肤状态和五官特征,先以“面部基础差”“必须配合高价项目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话术,为小丽制造容貌焦虑。尔后,又以医美可以改善夫妻宫和事业宫、术后媲美明星等“好处”,加快小丽“心动”的节奏。
同时,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权威专家的资历,展示“对症下药”的成功案例,并强调“现有内部折扣,先到先得”,促使小丽快速决策。在一套逻辑缜密的销售攻势下,小丽当即下单“占上了优惠名额”,并完成光子嫩肤、幼龄还原术等项目。
术后,小丽的皮肤状态非但没有“减龄”,反而走起了下坡路。对此,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迟迟不向小丽提供完整的诊疗记录和产品信息,还以“术后恢复需等待”“个体差异导致效果不佳”等托词推卸责任、拖延理赔进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美服务市场里,类似经历并非个例。医美机构通过信息不对称和心理操控掩盖服务缺陷,借助虚构皮肤问题、“咨询师”话术诱导、“套餐捆绑”强制销售、“合法外衣”掩盖非法操作等手段“钓鱼上钩”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直接将非法医美贷嵌入服务,引导消费者高利率网贷,最终使其深陷“利滚利”的旋涡难以自拔。
购买服务多留心
医美有风险,切莫入错“门”。
2023年,北京天驰君泰(太原)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晓博代理的一起医疗服务纠纷案中,当事人在注射瘦脸针后,出现四肢乏力、半身麻痹的症状,后经诊疗确定为“肉毒素中毒”。案件调查中,王晓博发现,为当事人进行注射的机构和人员均无相关从业资质,且使用的药剂也来路不明,完全符合“三无”标准。
另据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佳介绍,目前国内因医美机构违规注射玻尿酸,引起消费者视网膜动脉栓塞、导致其失明的案例也不止一例。
受害者的悲剧令人惋惜,同时也给广大医美服务购买者敲响了警钟。决定医美时,以下几点需多加留心:
选择机构和医生时,不要轻信广告和熟人介绍,谨记先通过相关卫健部门官网或全国医疗机构查询平台,确认意向医美机构是否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主诊医师是否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明晰其主诊范围是否在机构核准的执业范围内,坚决杜绝“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欺诈行为。
进行医美项目前,务必签署合同,不仅要使用双方真实身份信息,且一定要求对方详细写明项目内容、耗材品牌、术后承诺等事项,并拒绝“概不退款”等霸王条款。
治疗过程中,切记保存宣传页面、沟通记录、付款凭证、术后及术前对比拍照等关键信息;对病历中互相矛盾或存疑的内容当场提出异议并记录;对药品务必扫描其条码核查是否为合法备案产品,如遇分装针剂和无中文标识的药品,建议慎用或拒用。
维权要点需明晰
近几年,医美服务投诉热点集中在哪些方面?据张佳介绍,因效果不符产生的纠纷占比约40%、退款纠纷占比30%、医疗事故纠纷占比约20%。
面对各式纠纷,医美服务的购买者除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外,还可拨打12315、12345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以及向卫健部门举报(涉及医疗事故的)。不管选择哪条路径,都要学会科学采集和留存关键证据,以提高维权质效。对此,“小丽案”的主审法官——山西综改示范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赟理出一条证据链:
术前,应注意留存医美机构及诊疗人员相关资质的复印件(或拍照记录),并保存书面合同、知情同意书、术前风险告知书等原件,留存宣传单、线上推广页面截图等服务承诺,同时拍好当下的素颜照;
术中,应要求全程录音录像(特别是手术室外的咨询环节),记录医师操作过程及使用的产品信息并留存手术记录、护理记录、药品/器械使用清单、完整病例等相关医疗文书;术后及时拍取和术前同角度、同光线条件的对比照,标注时间并由第三方见证(如亲友)。
若出现并发症,及时到公立医院就诊并保存诊断证明、治疗记录。留存与医美机构协商退费、修复方案的录音、书面沟通函件(证明其推诿或拖延行为)以及修复治疗产生的费用凭证(如发票、交通费单据)。
除上述几项内容外,原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搜集证人证言、出具鉴定报告,以充实证据链。
政策发力要持久
自2022年9月起,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11部门联合开展全国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执法力度,高效办理涉医美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机构不规范经营、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一系列案件,进一步提升了医美行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多部门联合治理虽有成效,但彻底清除行业乱象依旧任重道远。针对医美纠纷维权难的痛点,司法实践逐步将消费型医美服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赋予消费者“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
“‘小丽案’中,法院就是认定原告进行的医美服务属于‘生活消费’后,根据其提出的‘机构资质造假、存在欺诈行为’的主张,判决被告退还费用并进行赔偿。”陈赟举例道。
“小丽案”的圆满“落幕”,也为相关部门持续完善维权机制、不断优化维权举措、日益提高维权质效提供了有益参考。就各部门如何协同推进医美行业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山西综改示范区法院针对审判中发现的医美行业诊疗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颇为中肯的司法建议——
继续加强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医美行业标准,构建执业人员认证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建立健全医美机构内部管理体系;加大对医美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无资质或超资质执业、冒用主诊医师名义实施诊疗行为、出借美容主诊医师资质给医疗美容机构用于注册、校验核准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净化市场环境,助推正规医美机构健康发展。
全面建立医美行业信息查询平台,充分保障医美服务购买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依托大数据分析,搭建权威信息查询平台,确保信息数据常态化公开。同时,定期曝光非法医美机构、非法医美诊疗行为,帮助医美服务购买者选择出资质健全、行为规范的机构。
指导医美机构建立“清单式告知”制度,将可能影响健康的医美诊疗事项列入清单。实事求是地介绍手术医师团队和手术效果,确保医美服务购买者充分了解相关治疗方案及产品;在医美服务结束后,详细告知疗养注意事项、密切关注术后反应,积极助力群众树立理性消费观,避免因宣传问题产生纠纷。
完善医美纠纷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化解矛盾。建立医美服务购买者意见或异议的征集、处理、分析、整改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纠纷。进一步提高医美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大力度组织医美机构依法执业专题培训会,提高从业者依法经营意识,把好医美广告内容和宣传发布关,保障医美行业健康成长。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维护医疗美容市场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医美行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群众美得称心、美得放心、美得开心,需要新闻媒体的广泛发声、需要相关部门的不懈发力、需要行业内部的充分自律、亦需要人民群众的理性对待。
本报记者高洁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