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

法槌声里的“烟火人间”

——介休法院刑庭获“山西省工人先锋号”凭啥?靠实干!

  • 开展“防拐骗、防性侵”主题宣传

  • 刑事审判庭合影

  •   晨曦微露之际,介休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已被灯光点亮。
      庭长师小丽的办公室内,浓茶的热气消散又升腾,高高堆叠的“7·17”缅北电诈系列专案卷宗,如等待攻克的堡垒。她揉着酸涩的眼睛,目光坚定:“这案子关系众多家庭,最高法院指定管辖,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键盘敲击声、纸张翻页声交织,在静谧清晨奏响独特的法治乐章,他们如何在如山案卷中抽丝剥茧?又将书写怎样的法治故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一探究竟。

    执灯夜行 力破沉疴护正义

      办理刑事案件责任重于泰山,介休法院刑庭法官自嘲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2024年,该庭克服新收案件激增、人手紧张的现状,坚持高效司法与公平正义并重。非法集资案中,面对80余卷材料、200多名集资参与人,他们日夜奋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时,全员出击、加班加点,精准打击黑恶势力。他们像暗夜执灯人,驱散罪恶阴霾,守护一方安宁。
      在一起涉案金额4000余万元的非法集资案中,审判团队不仅要逐一查明事实,提审被告人、梳理资金流向、计算核对退赔金额,同时还要做好维稳工作。案子虽然难办,但他们始终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在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中寻求案件的平衡与突破点,最终汇集成一本多达10万字398页的判决书。凭借着刑事审判庭对于业务的极致追求,2023年他们创造出了案件发改率为零的耀眼成绩,让人民群众看到法律的威严与温度。这份沉甸甸的判决书,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更是对200多名集资参与人焦虑与期盼的最好回应。当退赔方案通过逐户核对精准落地,当受害者们颤抖着接过追回的款项,审判团队才真正感受到所有的披星戴月都有了意义。
      “全体起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被告人赵某某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三年……”这样的公开宣判,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在介休法院开展了21次。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在这其中,人民法院是关键一环,也是最后一环。一缕之任,千钧之托,办案期间,刑事审判庭全员出击,克服案件复杂、人手紧张的困难,加强团队合作,加班加点,认真审查卷宗材料,准确认定犯罪事实和罪名,按期办结全部涉黑恶案件,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法槌含情 温暖传递润人心

      法槌起落,不仅是法律威严的彰显,更蕴含着司法为民的温情。在“高冷”的刑事审判庭,却也藏着许多“接地气”的故事。
      在校园里,刑庭干警化身“法治引路人”,为青春成长保驾护航。当师小丽作为法治副校长走进张兰一中的课堂,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化作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她结合真实案例,讲述如何防范校园欺凌、远离网络陷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筑起自我保护的屏障。在组织学生进法院庭审观摩时,庄严的法庭现场成了最鲜活的法治课堂,法治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社区里,刑庭干警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他们走进社区街道,带着精心准备的普法资料,与居民围坐在一起,聊着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面对集资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关心的热点,干警们用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揭露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提醒居民守护好“钱袋子”。一位大爷握着干警的手感慨道:“听你们这么一讲,我心里踏实多了!”这样的场景,正是刑庭干警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缩影。
      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中,刑庭干警展现出了别样的柔情。对于那些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他们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在审判后积极落实矫治帮教措施。法官会与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深入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联合社工机构、学校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在法官的持续关怀下,有的孩子重新回到校园,重拾生活的信心。对于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刑庭干警更是倾注心力,在庭审中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为他们联系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除了普法与帮教,刑庭还默默承担着许多“附加”工作。协助完成1262人次的政审联审,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干警们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关系着众多岗位的人员选拔;73次数据报送、25份调研报告,是他们为上级决策提供的有力支撑;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建设,凝聚着青年干警的热情与担当,展现出刑庭队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些审判之外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刑庭人的温度。他们走出法庭,走进群众,用法律知识驱散无知的迷雾,用真诚关怀抚慰受伤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初心。法槌落下时,是正义的宣告;法槌之外,是温暖的传递。

    薪火相传 携手追光耀星河

      在刑事审判的征途上,每一道法律文书的落笔、每一次庭审的庄严裁决,都凝聚着刑庭人携手并肩的力量。他们如夜空中交相辉映的星辰,以互帮互助的温情、尽职尽责的坚守和薪火相传的信念,照亮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
      作为刑事审判庭的“大家长”,副院长张晓成始终将团队建设放在首位。他深知,培育专业人才是守护司法公正的根基。在日常工作中,他以探讨式的交流方式,鼓励法官助理勇敢表达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年轻干警们回忆,张晓成常常在下班后组织案例研讨会,像大哥般耐心解答疑问,将多年积累的审判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老带新”成为刑庭的优良传统,新老干警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被称为“移动法律书”的专家型法官宋晓军,是刑庭的业务标杆。曾在民庭、刑庭、执行局任职过的他,工作之余沉浸于研读理论文章、钻研司法解释,这份对法律的执着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每当年轻干警遇到疑难案件,他总是放下手头工作,与大家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分析案情,梳理事实逻辑。在他的办公室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法官拿着卷宗虚心求教,宋晓军边讲解边在纸上勾勒法律关系图,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新任庭长师小丽以身作则,加最晚的班、熬最深的夜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家人都不在本地,我就住在单位宿舍,有时候忙起来一个星期都不出法院大门。”季度结案时,她更是主动放弃周末休息,与堆积如山的卷宗为伴。在她的带领下,刑庭形成了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
      副庭长秦敏敏法官在入额后迅速成长,2024年,他收案104件,结案84件。即使面临助理休产假、案件复杂等重重困难,他依然高质量完成了案件的承办工作。他常说:“每一个案件都是自我提升的阶梯。”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法官助理们是刑庭运转的“润滑剂”,书记员团队同样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新手妈妈”法官助理张倩白天看案卷、协助完成庭室事务,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在孩子熟睡后的深夜里是她埋头加班、熬夜到天明的身影。“我的工作是为法官的审判打好前期基础,如果我拖延,就会影响后续工作的进度,所以就算熬得再晚,我也要按时完成。”由于家中无人帮助照看孩子,遇到结案时间紧张、材料众多时,她就只能带着孩子上班。让人最难忘的是她在办公室里左手抱娃、右手提厚重材料的身影,工作与生活的转换,从未减轻她的责任,无论是认真细致还是母爱伟大,她丝毫未有偏差。在她身上,让人看到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在这个团队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互帮互助早已成为一种默契。遇到疑难复杂案件,大家主动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有人工作任务繁重时,同事们纷纷伸出援手。正是这种团结协作、老带新的团队精神,让刑庭人在如山的案卷和繁杂的手续面前,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次案件的妥善处理、每一次法律文书的精准撰写、每一次当事人的真诚感谢,都是他们用汗水与智慧汇聚成的星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司法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追光的道路上,他们都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暮色中的法院大楼,刑事审判庭的灯光依然明亮。这里没有影视剧里的慷慨激昂,有的只是法官们藏在卷宗里的热忱——当他们在判决书末尾郑重签下名字时,仿佛能听见人间烟火的细碎声响:那是受害者拿到赔偿时的雀跃,是企业主重启机器的轰鸣,更是法治信仰在时光里悄然生长的声音。

    本报记者曹佩 潘帅 袁慧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