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城区的太原市迎泽区,面临着人口密度大、商圈密集紧凑、老旧小区多等现实难题,如何让老城治理开出“新花”?近年来,太原市迎泽区以“织密组织体系、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补齐补强短板弱项,持续探索高水平基层治理模式。
组织体系“一张网”兜底
“咱这个是老小区,以前谈不上管理,现在楼门口就贴着网格员的联系电话,再也不怕遇事没人解决了。”居住在迎泽街道某小区的李大爷说。
记者在迎泽街道看到,各小区在公示栏、楼门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了小区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各项便民服务电话一目了然,让群众有需要能想到联系人,遇事能找到党支部。
为民服务的变化让群众欢欣鼓舞,这得益于迎泽区近年来着力构建的“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组织—楼院(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迎泽区有103个城市社区、1297个小区。面对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该区按照“居住集中、利益相关、便于管理”原则,统筹小区和网格分布,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模式,成立531个党组织,85%的小区党组织和网格设置相吻合。
“要让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解决阵地、资金和人员保障问题。”迎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区里通过新建、改建、联建等方式,建成33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同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工作补贴,确保党组织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
凝聚合力“一股绳”实干
要想事业干得好,必须拧成一股绳。桥东街道某小区为了改变以往“分而治之”的局面,集合多方力量,让小区旧貌换新颜。该小区党支部通过积极引入“外援”,联合该小区物业公司、物管会等组成“合伙人”,全面开展卫生死角清理、垃圾杂物清扫、绿植补栽、门禁系统安装、墙体粉刷等工作,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基层治理必须凝聚各方力量。迎泽区采取居民党员“入户摸底”、在职党员“动员报到”、驻地单位党员“上门发动”、物业企业党员“邀约吸纳”等方式,将2.9万余名党员登记入册,分类建立台账,编入小区党组织,形成全员参与基层治理合力。
凝聚治理合力,选好“领头雁”是关键。迎泽区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热情、有威望的“四有”标准,推选251名居民党员、选派367名社区干部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选配1768名各类骨干担任小区党组织专职或兼职委员,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
此外,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迎泽区深入发掘老军营街道党建工作经验,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全面推广;创建9个“邻里‘并’行”小区党建品牌,定期开展“观摩晾晒+擂台比武”;通过“十佳小区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小区党组织书记100名,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
多元共治“一盘棋”稳固
“作为业主,没想过还能拥有自主权。”桥东街道某小区的刘阿姨向记者表露心声。
原来,刘阿姨居住的小区通过多元共治,探索出了一条小区自治的成熟路径。该小区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业委会,引导居民通过众筹,修建小区外墙,整修监控设备和停车场,将收取的停车费“反哺”小区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多元共治机制还促进了居民诉求的及时解决。迎泽区还建立了“1+3+N”议事协调机制,由小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业委会三方参与,相关部门、驻地单位等共同协商。去年以来,迎泽区依托该机制,解决热力管道维修、自来水改造等热点难点问题2650余件。
此外,迎泽区还建立了570余支“小区支部成员+网格员+业委会(物管会)成员+志愿者”的“四联”工作队伍,推广“走、看、谈、办、听、思”六步工作法,定期走访群众,主动听取意见,及时解决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特点,迎泽区通过多元共治,精准施策。对商住型小区,派出182名党建指导员,成立135个物业企业党支部,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对老旧小区采取‘政府主导、街镇兜底、居民自治’3种模式进行管理。”迎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方式,迎泽区目前已有62个老旧小区实现“自行造血”。
从“各自为战”到“共治共赢”,这其中经历的变化是基层治理不断摸索、不断试探的结果。迎泽区以“摸石头过河”的务实精神,稳扎稳打、走实走深,积极做好会治善治的基层工作,让“迎泽首善”再发新枝桠。
本报记者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