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啥也做不好,啥坏事都能发生在我身上,我就是最倒霉的那个,可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我……”阳泉市社区矫正对象侯某因患有抑郁症,长期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信心,矫正期间因摔伤导致腿骨骨折,心理状态更趋不稳定,这引起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工作人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积极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她正确面对自身疾病和过往经历,鼓励她积极寻求改变。在耐心的劝导下,侯某逐步消除了负面情绪,重塑了健康心理。
侯某的事例只是阳泉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施行以来,阳泉市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新路径、新模式、新动能,在正其行、矫其心上下功夫,在解难帮困、教育帮扶上办实事,构建教育感化、技能培训、心理矫治、社会融入、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的多维教育帮扶模式,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质效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贡献了司法行政力量。
启学焕智
筑牢法治信仰根基
教育学习多维赋能,以“法律学习+红色教育”矩阵深化矫正实效。定期邀请职业律师、法学教授等专业人士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治教育讲座,将法律条文与日常生活案例相结合,增加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学法的积极性。
各县(区)社区矫正管理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高频法律问题,联合“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开展以案释法和现场答疑,实现“法律需求”与“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再犯罪风险。市、县社区矫正机构累计组织2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入监警示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让社区矫正对象既能切身感受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又能体会到社区矫正“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刑事执行理念,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端正身份意识,自觉接受社区矫正。依托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定县烈士纪念馆、桥头村“桥头惨案遗址”、药岭山八路军利华制药厂陈列馆等基地,通过敬献花圈、默哀致敬、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讲堂”活动,邀请退休老干部讲述本地革命史,以先烈事迹触动心灵,激发爱国热情,重塑回归信心。从“法治教育”的震撼警醒到“红色浸润”的精神洗礼,将法治意识培育与红色精神传承有机结合,引导社区矫正对象从被动守法向主动尊法转变,实现法律敬畏入脑入心。
启业赋能
铺就温暖回归之路
搭建平台精准施策,建立“技能培训+帮困扶助”帮扶体系。阳泉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通过“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性别、年龄、心理特点、爱好特长等,开展剪纸、烙画葫芦等非遗技艺培训,为社区矫正对象搭建起重塑价值观的文化桥梁,让社区矫正对象深刻感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从“被动矫治”到“主动新生”的深刻转变。阳泉郊区社区矫正管理局积极搭建“同心帮”就业基地,开设“就业互助课堂”,以社区矫正对象需求为主导,深度挖掘社区矫正对象的技能特长,让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互助技能培训,以点带面,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切实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存焦虑”与“发展困境”。坚持“温情帮扶”主线,通过开展暖阳扶困行动,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通过真帮真扶全力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生活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顺利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启扉愈心
重塑健康社会人格
心理帮扶温暖人心,构建“筛查—干预—跟踪”全链条帮扶机制,筑牢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防线。各县(区)社区矫正管理局与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结合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心理测评模块,入矫时实现对全体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测评全覆盖,根据测评结果建立“一人一档案”,建立跟踪机制,针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情绪异常人员,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同步跟进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化解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为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铺就一条温暖之路。工作人员还延伸教育帮扶范围,将心理教育内容链接至社区矫正对象家庭成员,通过靶向施力,帮助社区矫正对象缓解家庭矛盾、修复亲情,及时化解因家庭纠纷引发的风险隐患。5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心理测评5500余次,个案辅导600余次,团体心理辅导60余场。
启善弘风
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社会融入共建共享,打造“公益+社区矫正”双向融合模式。阳泉市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养老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开展公益活动。劳动中,社区矫正对象与老人、护工交流,深切体会到特殊群体的不易,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务社会中珍惜现有生活,重塑自我价值,增进社会认同。城区社区矫正管理局联合中环洁环境服务公司开展“环境整治进行时——与环卫工人角色互换1小时”活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清扫街巷、清除小广告,在劳动中强化责任意识,体悟平凡岗位的社会价值。盂县社区矫正管理局积极倡导社区矫正对象发扬雷锋精神,以“周行一善”的方式做好公益活动,社区矫正对象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曾因犯罪陷入自我否定,工作人员发现其电脑维修专长后,引导其参与社区便民服务。从最初的忐忑抗拒到赢得居民认可,王某逐渐找回自信,家庭和社会关系显著改善,社区矫正对象在奉献中实现从“被矫正者”到“服务者”的角色重塑,这一转变正是“公益赋能”的生动缩影。
启航正途
打造教育帮扶品牌
市县两级共同发力,积极挖掘本地特色,实现阳泉市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品牌全覆盖。为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重获新生,阳泉市创新引入“社区矫正+非遗”文化助矫模式,充分运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项目资源,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深刻领会和汲取非遗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矫正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平定县积极开展“司法+高校”教育矫治活动,引入高效优质师资力量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打造“司校携手、塔照新生”教育帮扶品牌;郊区开展“同心·圆复归计划”,以“普法、养正、授技、润心、解困”为工作主线,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教育矫正效果;盂县挖掘本地“赵氏孤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耕道德讲堂,塑造“忠正育品义正修德”教育品牌;城区深挖该市红色教育资源,精心打造“桃河讲堂红心矫正”教育帮扶品牌;矿区积极打造“因人施策、矫往归正”教育帮扶品牌,针对性开展教育帮扶,改善社区矫正对象不良行为习惯。其中,平定县、郊区教育帮扶品牌获选全省十佳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品牌。
社区矫正,矫正的是行为,重塑的是人生,守护的是万家安宁,而教育帮扶就是一份与未来签订的温柔契约。阳泉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将继续创新工作理念,立足源头矫治,不断探索和拓展“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帮扶模式,实现矫正对象从“心有所畏”到“行有所为”的蜕变,走出一条“刚柔并济、攻心治本”的特色矫正之路。
本报记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