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情是心灵深处最温暖的力量,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亲情是穿透阴霾的暖阳,更是照亮迷途的灯塔。近日,全省戒毒系统深耕教育戒治工作,创新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以亲情为桥、以感恩为帆,搭建起戒毒人员与家庭、社会的情感纽带。活动中,一封封饱含思念的家书、一声声跨越隔阂的问候,化作触动心灵的力量,不仅帮助戒毒人员重拾生活信心,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戒治的内生动力,为其顺利回归社会、重启人生筑牢了根基。
以德为灯照初心
寸草春晖暖高墙,感恩亲情唤新生。近日,虞乡戒毒所以“德孝”文化为核心,举办了一场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与互动体验,该所在高墙内点亮戒毒人员的心灵灯塔,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视与对新生的渴望。
活动中,该所专职教师以生动详实的案例,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孝亲文化娓娓道来。在教师的带领下,戒毒人员深入探寻德孝文化的精神内核,反思过往、明悟得失,强化对家庭责任的认知与践行。在充满温情的课堂氛围中,戒毒人员不仅深刻领悟到“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内涵,更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戒治生活,回应家人期盼。与此同时,戒毒人员手握彩笔,通过明暗色彩、质朴笔触,描绘出曾经疏离、如今已逐渐弥合的母子之情,勾勒出了与家人重聚的温馨场景。
以情润心筑根基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为妈妈做礼物,希望这份心意能传递我的思念和决心。”在新店戒毒所开展的“感恩母爱、向阳而生”主题活动中,戒毒人员李申轻轻抚摸着手中用粉色面团精心塑成的玫瑰花花篮,眸光温柔而坚定。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却重若磐石:“以前吸毒让家人蒙羞,如今我终于明白,戒毒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说完,他小心翼翼地将写满忏悔与承诺的贺卡塞进花篮。
这份承载着特殊意义的花篮,正是当日活动的成果。据该所民警介绍:“这次活动我们特别邀请了非遗面塑传承人现场教学,指导戒毒人员制作玫瑰花花篮。通过揉、搓、捏、剪等面塑技巧,戒毒人员将粉色面团塑成娇艳的玫瑰花瓣。这一过程恰似他们的蜕变之路,因为每一次指尖的用力塑形,都是他们向新生的奔赴。”
以戒为尺渡迷津
在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正途的旅程中,每一份来自家庭的牵挂、每一次触及心灵的教育,都是照亮前路的明灯。大辛庄戒毒所以“以‘戒’为礼、致敬母爱”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为戒毒人员点亮戒治希望之灯,唤醒深埋心底的感恩之情。
以戒为尺、正念正行。专题课上,该所民警引经据典,用历史故事与真实案例诠释母爱的无私,引导戒毒人员反思家庭责任。荧幕前,《你好,李焕英》的温情画面触动心灵,戒毒人员王辉眼含热泪地感慨“吸毒是最大的不孝”,他发自肺腑的话语更引发了集体共鸣。此外,戒毒人员齐声诵读《游子吟》,以朗朗书声致敬母爱,在千年诗句中感悟亲情的厚重。
这些浸润心灵的文化洗礼,很快化作了戒毒人员表达决心的实际行动。在跨越高墙的平安电话里,一句句“妈妈保重身体”饱含牵挂,一声声“等我回家”许下改过承诺;一幅幅“母亲晒太阳”“母子谈心”的绘画作品栩栩如生……
以文化人暖归途
在追寻新生的道路上,文化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浸润心灵。省未戒所民警携手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工作人员,以艺术为舟、以文化为桨,为女性戒毒人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帮教活动。
活动现场,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副馆长罗克以“博物馆的‘她’力量”为题,深情讲述参与筹建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的奋斗历程,并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坚守与传承的力量,为戒毒人员注入重塑人生的勇气。在VR眼镜体验环节,虚拟历史场景打破了高墙界限,让戒毒人员对新生活有了更强烈的向往,激发了她们自愿、自主地回归社会并融入社会的美好愿望。
摘下VR眼镜,罗克趁热打铁,鼓励女性戒毒人员以真挚而又滚烫的笔触,在绘画作品中搭建起忏悔与重生的桥梁,让艺术成为叩开心灵枷锁的钥匙,同时,借历史文化的光照亮归途。(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韩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