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民法典+文旅康养”双向赋能

——忻州市司法局撬动依法治理“忻”支点

  今年以来,在省司法厅的有力指导下,忻州市司法局秉持守正创新、争创一流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探寻普法与依法治理发展新空间,全力打造“民法典+文旅康养”经济特色品牌。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激发依法治理新引擎

  忻州市司法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建对基层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引领作用,多次开会研究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并在党员大会上传达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积极推动党建和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深度融合。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忻州市司法局决定开展“民法典+文旅康养”专项普法活动,以法治之力激发文旅康养“火种”。该局组建党员志愿普法小分队,以流动普法的形式,送法进社区、企业、宾馆酒店等场所,为居民、游客、文旅康养企业及从业人员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解答常见涉文旅康养问题,持续增强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高质量法治保障护航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创新特色法治供给
打造协同发展新IP

  以“民法典+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忻州市司法局立足地域特色,发挥法治“厚实力”,通过机制创新与场景赋能,将法治元素融入文旅康养产业链,构建多元共治的法治生态。
  一方面,该局紧扣“盲盒经济”“地摊经济”等新业态模式,推出非遗法治文创系列产品,创造“绝无仅有”,以“小物件”撬动“大普法”,阐明“何以法治”的文化密码。制作的4款木质冰箱贴与法治主题帆布袋,巧妙融合“民法典守护文化遗产”“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理念,将五台山景区、忻州古城、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一都九乡”杂粮等文旅康养地标和宪法、民法典、獬豸等法治元素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中轻触法治、细品文化,开启沉浸式法治教育旅程,变“文旅康养流量”为治理力量。
  另一方面,该局依托“小站点”撬动治理蝶变,最大限度调动和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在文旅康养场所设立法治驿站,结合文创产品分发、法治问答互动等形式,打造人人上场、人人共享的参与场景。该局将法治宣传嵌入景区导览、非遗体验等环节,充分发挥民法典对民生保障和产业升级的法治引领作用,实现普法与依法治理和文旅康养产业同频共振、互相驱动、双向奔赴。通过非遗法治文创产品开发、精准化微视频传播、探索AI智能推送、VR普法剧场等创新实践,推动民法典深度融入群众生活。

持续夯实基层基础
开辟法治宣教新赛道

  紧扣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忻州市司法局以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法治宣传体系为目标,推动民法典宣传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为强信心、稳预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依托“互联网思维”创新普法模式,推出短而精、接地气的普法微视频和文旅康养主题海报,打造“突击队”“轻骑兵”“排头兵”式融媒体宣传矩阵。微视频通过微信平台“一日三次”定向推送,以“15秒碎片化”呈现民法典、文旅康养等内容,实现“法治+文旅”场景化传播,让群众在“触屏即学”中提升法治意识。同步向游客、康养机构推送“法治护航康养”主题内容,以“小体量”撬动“大传播”,累计触达超20万人次,推动普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
  忻州市司法局实现普法宣传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持久法治动能,全方位创新法治场景和体验,让民法典从“纸面”走进生活,以法治之力护航民生福祉,又借文旅康养场景的天然传播优势,推动法治文化浸润城镇乡村,用烟火气汇聚群众生活幸福感。
  该局将持续探索“法治+文旅康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法治之力筑牢忻州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绘就“法润民心、景城共兴”的时代画卷。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宫雅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4-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