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打造“终点站” 架稳“连心桥” 织密“防控网”

——阳泉市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

  矛盾化解与民生服务的效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阳泉市精准锚定这一关键命题,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破题之钥,全力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与多元解纷“桥头堡”。
  今年以来,阳泉市各级综治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政法委的全面指导下,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锚定服务群众、为民解纷的目标,通过阵地建设规范化、资源整合系统化、机制创新精准化、服务升级智能化,扎实打造集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基层网格治理于一体的综治工作“总阵地”,为绘就安居乐业、安定有序、长治久安的社会治理蓝图注入了强劲动能。

持续夯基筑底
打造群众诉求“终点站”

  综治中心是基层治理“前沿指挥部”。在阵地建设方面,阳泉市各县区综治中心按照物理聚合、功能聚合、力量融合原则,建成集信访接待、纠纷调解、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六大中心派员常驻。以轮驻或随叫随驻的形式,推动民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进驻中心。同时,吸纳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轮驻,形成“1+6+N”多元共治矩阵。
  在群众接待大厅,中心统一设置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实行一个窗口反映登记、一张表单分流转办,配套心理服务室、速裁法庭、群防群治工作室等功能室,各职能部门联合研判群众诉求、精准匹配化解方式,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聚焦制度机制
架稳服务民生“连心桥”

  以综治中心为前沿阵地,阳泉市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服务清单,以实干回应群众关切。各级综治中心通过建立健全中心工作制度、矛盾纠纷全流程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制度、协调调度机制、研判预警机制和督办落实制度等,将各职能部门履职成效纳入平安建设考核的“硬指标”,以刚性约束督促其依法履职,持续提升服务群众的效能。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打造中心接单、平台派单、部门领单、跟踪督办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形成“一站式”接待、全流程办理工作模式。
  针对积案及重大纠纷,中心建立了访调对接、公调联动、部门联调工作法,构建“专业调解+心理疏导+法律服务”多元化解体系,确保复杂矛盾“一站式”办结。今年以来,中心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417起,综治中心逐步成为群众信赖的“矛盾终点站”。

强化防控体系
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

  人、地、物、事、网、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是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重点。各级综治中心聚焦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研判机制,深化基础信息采集,实现“应采尽采”“应录尽录”;依托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等信息化平台,提升风险感知、预警研判、指挥调度等能力;以“雪亮工程”和公共视频监控为基础,大力推进平安阳泉建设,构建严密的城乡治安防控网络。
  同时,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各级综治中心邀请公益律师进驻,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市2002名网格员担任“法律明白人”,做好普法宣传,吸纳退休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平安志愿者等组建群防群治队伍,筑牢平安建设防控网。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综治信息系统及时排查上报各类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上报各类事件19.75万件,办结19.48万件,办结率98.61%,位居全省前列。
  阳泉市将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终结地”、社会治理“晴雨表”、服务群众“连心桥”,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阳泉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孔维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1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