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残疾人法律服务需求,通过织密网络、创新服务、强化协作等举措,为全省残疾人撑起坚实法治“保护伞”。截至今年5月,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已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100余件,惠及1180余名残疾人,解答法律咨询5500人次,让法治阳光温暖特殊群体。
织密服务网络
打造便捷高效维权体系
畅通维权渠道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关键。省司法厅整合资源,全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残疾人维权服务网络。在实体平台建设上,搭建起省、市、县、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法律援助网络,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准、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双线并行,全年24小时不间断运行,成为残疾人随时可拨通的“法治帮手”。同时,3000余人的专业法律服务队伍实现全省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值班全覆盖,为残疾人提供免费优质服务。此外,我省着力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推进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及性。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法律援助温度质效
为让残疾人感受到法治温度,我省司法行政机关推出多项便民利民举措。在总结长治、晋中、临汾、晋城四市“市域通办”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异地协作,推动法律援助申请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方便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援助;首问首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等工作制度以及“代受理”和“点援制”等便民举措广泛推行,首问责任人全程跟进残疾人诉求,一站式服务整合办事环节,“代受理”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贴心帮助,“点援制”让残疾人可自主选择信任的律师。
“绿色通道”和“四优先”原则为残疾人维权开辟“快车道”,对手续不全的实行“先受理后审批”,对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针对残疾人公证事项推出“两上两下温馨办”服务,晋城市高平市公证处创新“免申即享”公证法律服务,充分体现对残疾人的关怀。
强化多方协作
筑牢权益保障坚实屏障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需要多方协作。省司法厅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工作,与省残联联合下发文件,明确11项工作任务,充实法律服务力量;与省检察院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保符合条件的案件当事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形成保障合力。持续开展“调解进基层”活动,组织调解“进网格”“进社区”,重点排查化解残疾人在医疗、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深化“援调对接”,用调解方式解决简单案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案件质量保障上,通过行政评查、同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改进,将案件指派方式转为“点援制”,构建案前、案中、案后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法律服务高质量。同时,我省将残疾人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年度普法要点,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借助媒体平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基层“送法上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残疾人培养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
本报记者黄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