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90后消防员为血液病患儿点燃希望

  • 打开微信扫码观看详细内容

  •   2025年5月,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在太原上演。26岁的消防员小刘(化名)历经3天动员剂注射、3小时外周血采集,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儿送去生的希望。这名曾获“四有优秀士兵”的退伍军人,用行动诠释着“火焰蓝”的使命担当。

    即使身份转变
    不改生命至上信念

      今年5月21日8时,在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某基层消防救援站,小刘在仔细检查每一台通信设备,确保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作为队里的“神经中枢”,这个1999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处理过上千起警情。鲜为人知的是,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完成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次“出警”——为一名重症血液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0年12月,刚结束两年空军服役的小刘,带着“四有优秀士兵”的荣誉加入了消防队伍。在清徐大队期间,一起兄弟双双溺水的警情给他留下深刻烙印。“那天天气特别热,当我们找到两名少年时,他们已经失踪近半天。一名9岁,一名13岁,让人非常惋惜。两名少年躺在岸边,母亲的哭声撕心裂肺。”回忆往事,小刘的声音有些哽咽,“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救援的速度每快一秒,就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

    十万分之一的缘分
    他毫不犹豫抓住

      2023年春天,在支队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小刘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时护士说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我根本没想过真能帮到人。”今年4月21日,当山西省红十字会通知小刘与一名不满两岁的幼儿配型成功时,这个每天与死神赛跑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犹豫。
      “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确实有顾虑。”小刘翻出手机里的沟通记录:给父母发的专业医学文献,血液科专家进行的科普视频讲解。最终打动父母的,是他朴实的一句话:“当消防员不就是要救人吗?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合而已。”

    难熬的3天
    他用意志力扛过

      5月1日,本来是小刘去打动员针的日子,但为保证节日期间接处警工作顺畅,他推迟了一天,避开了节日高峰期,“别人过节,消防员过关,我来消防队5年了,这就是消防这个职业的常态,习惯了。”
      5月2日,小刘开始接受动员剂注射。“那种疼痛难以形容,就像千万只蚂蚁在骨头里爬。呕吐、腰疼、腿疼、头疼……”负责采集的血液科专家解释道,这种药物会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捐献者普遍会出现骨痛、低烧等反应。小刘安慰自己,“越是难受,越说明效果好,我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了。”看着儿子乐观又难受的样子,父母把担心的话默默咽了回去。
      5月5日,是小刘26岁的生日,父母准备了生日蛋糕和小刘喜欢的饭菜,希望他能补充体力以应对第二天的正式采集。小刘强忍着不适,和父母一起过了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生日。
      5月6日采集当天,血液分离机运转的3个小时,小刘双臂静止。“比扛水带训练还考验意志力。”这个在火场冲锋的汉子,咬着牙,忍着头疼,坚持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他也是山西省第344例、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陪在身边的母亲,看到儿子的坚强,也深深为此骄傲。

    一份爱的奉献
    承载着生命温度

      经过分离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在特制储血袋中轻轻晃动,承载着生命的温度。当完成捐献,收到患儿父亲通过红十字会转来的感谢信时,小刘情绪激动,“能救一个人是我的荣幸,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经过短暂的调整,小刘身体已经恢复,又回到了岗位上。训练、保养器材、接警、随警出动、记录、整理、上报……每一个环节仍然是一丝不苟。
      在小刘的工作本扉页,写着一行小字:“警报声是命令,无声的呼唤也是。”从保家卫国的空军战士,到赴汤蹈火的消防员,再到生命接力的捐献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采集时循环播放的那首歌所唱的:“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文/本报记者李萱 图/田昕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6期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1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