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拍案

一名综治新兵的乡土淬炼

  在张敬轲初到驻村点的那个傍晚,省城机关熟悉的工作环境与大同市阳高县兴苑村的“烟火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呛人的柴烟从简陋的灶膛里弥漫开来,缠绕着这个“90后”年轻人的身影,也映照着他初来乍到的深深迷茫。浓重难解的方言,田间地头劳作的节奏,对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而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更让他一时找不到牵引的线头。
  “省里来的,镀层金就走。”村民不经意的议论,像细小的芒刺扎进他心里。彼时,来自省综治中心的张敬轲清晰地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加艰巨,如何让一项好的政策在这片乡村热土上真正落地、生根、发芽,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

破壁:从“水土不服”到“心贴心”

  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沟通的障碍。2023年夏天,当张敬轲跑前跑后为符合政策的乡亲们办理低保、大病救助时,竟遭遇了村民们的误解。
  部分未能获助的村民说出疑虑:“办成的都是‘关系户’吧?”一遍遍讲解政策,收效甚微,甚至加深了隔阂。挫败感袭来,却也催生了张敬轲工作方法的转变。
  在扶贫工作队友们的鼓励下,张敬轲工作大胆起来。他不再执着于文件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更频繁地坐上乡亲们的土炕头,耐心倾听鸡毛蒜皮的乡村琐事。
  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交谈,让他捕捉到真正的民生痛点。王大爷的房屋摇摇欲坠,却因种种原因够不上危房改造的硬杠杠,张敬柯没有放弃,转而积极协调其他渠道资源,帮王大爷修缮了安身之所;有村民因病陷入困境却达不到大病救助标准,他便多方奔走,争取临时救济,解了村民燃眉之急。“后生干部”这个带着温度的称呼,渐渐在村里传开,取代了最初的质疑。
  信任,在一次次炕头恳谈和实实在在的帮扶中悄然累积。两年间,他成功调解了9起复杂的土地纠纷,化解了2项沉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不仅是工作成绩,更是他融入这片土地、读懂乡村人心的无声证明。

开局:综治智慧照亮乡土

  作为综治系统培养的干部,张敬轲敏锐地将专业所长转化为激活乡村治理的钥匙。他很快发现,基层网格员是治理的“神经末梢”,但能力参差不齐成为痛点。
  他马上向单位领导汇报,积极穿针引线,架起桥梁。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县的综治专家“送课下乡”,把先进理念和实用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协调引入专业力量,推动“视联动力”等公司在兴苑村和邻村杨庄首批安装了综治视联网平台,让科技赋能乡村安防;与县综治中心紧密协作,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打造了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五员进网”工作模式。
  培训、交流……张敬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网格员认真地说:“自从敬轲来了,我才真正清晰了网格的工作。”
  “‘枫桥经验’示范村”的牌匾挂上了兴苑村村委门口,荣誉的背后隐藏着张敬轲无数日夜的辛勤耕耘和不为人知的付出。张敬轲将系统思维、风险意识这些综治人的看家本领,深深嵌入了乡村治理的肌理,用专业的力量筑牢了乡村平安和谐的根基。

攻坚:踏平坎坷成通途

  兴苑村通往外界的那条坑洼泥泞的土路,如同横亘在村民心头多年的“血栓”,让优质的农产品难以走出村庄,外面的财富也难以流入。
  张敬轲和驻村队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化身“路长”,将这条路的硬化升级视为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一次次往返奔波于市、县各个相关部门,反复陈述、据理力争。申请项目、协调资金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硬是凭着那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当大型机械轰鸣着开进村庄,当兴苑村转盘至两家营那段2.72公里的土路,最终被平坦坚实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所取代,50盏明亮的路灯点亮了曾经昏暗的村庄夜晚,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比新装的路灯还要灿烂。
  “党的政策好啊!这帮扶是真干实事!”乡亲们由衷的赞叹,是对他们艰辛付出的最高褒奖。这条路,不仅联通了闭塞的村庄与广阔的市场,畅通了产业发展的血脉,更是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铺就了一条坚实温暖的民心之路。

答卷:泥土滋养的民生温度

  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庄严号令,在张敬轲和队友们的手中,化作了兴苑村土地上一个个带着民生温度的注脚。
  2023年5月至2025年5月,19份沉甸甸的大病救助金,如同及时雨,落到了挣扎在病痛与贫困边缘的村民手中,托起了生的希望;3户曾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危房,在原址上得以修缮或重建,变成了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两口新开凿的吃水井,涌出汩汩清泉,滋润了村民的生活;150亩曾经靠天吃饭的旱地,在完善的灌溉系统滋养下,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良田,孕育着增收的新希望……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镌刻着张敬轲和队友们在烈日下、在寒风里,一遍遍深入乡村、无悔付出的踏实足迹,都折射着政策阳光洒遍乡间的真切暖意。
  张敬轲在自己的驻村总结中这样写道:“我们改造乡村,乡村重塑我们。”从方言的“局外人”到乡亲信赖的“自家人”,从综治业务的“专才”到乡村振兴的“多面手”,兴苑村的沃土,见证了一名年轻干部以心换心的蜕变。
  当张敬轲带着这份“厚重的滋养”重返岗位,那盏在驻地摇曳的灯火,已化作他心中不灭的星——照亮来路,亦映照前路。  

本报记者李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8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6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1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9期

  • 第2025-06-06期

  • 第2025-06-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