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带存在沙眼,必须尽快处理!”6月25日,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交城大队监督员马泉生在卦山景区检查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他告诉记者:“保护文物利在千秋,是我们消防部门紧盯的工作要点。像今天这样的消防安全‘随机查’早已常态化,目的就在于督促相关人员时刻绷紧‘安全弦’。”
作为革命老区和文物大市,吕梁市境内有5901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面对繁重的文物火灾防控压力,一直以来,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坚持通过队伍建设、科技赋能、强化宣传等举措,驰而不息除隐患,多管齐下守护国宝。
纵横发力提战力
“碛口古镇内,民居与古建筑犬牙交错,一旦失火就是‘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临县消防安全管理中心碛口消防工作所协管员高宇飞说。
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的碛口古镇,依山傍河而建,现存明清民居院落300余处,完整的建筑群落和独特的商埠文化,使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山西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这座古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潮,也给文物消防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面对巨大的防火压力,临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张二卯目标明确。
去年以来,大队联合景区相关部门积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了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档案,对景区内所有用火点逐一摸排、登记造册,不仅形成了用火管理跟踪制度,还进一步明确了管理部门和消防安全责任人,把景区消防安全责任分解到各相关行业部门、商户和游客,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助力组建了碛口镇消防工作所和西湾村义务消防队,通过专业化培训指导,提升队伍综合处置能力,全面应对景区应急处置需求。
“碛口古建筑群内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较多,过去,老旧线路超负荷运行、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等隐患不少,而如今经过一轮轮的整改,这些问题已从‘大多数’变为‘极个别’。”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程琦介绍。
科技赋能显威力
“2021年,建成消防智慧平台系统,与全院13个地下消火栓、10个应急广播、10个声光报警器、13个手动报警器、48个无线烟感报警器实时联动。”
“2023年,完工安防工程,随时对殿内外、寺院外围情况进行摸排。”
“今年,对寺内2米以下的挂幡、供桌布、披衣喷洒纺织物防火阻燃剂,经多次实验,防火效果显著。”
……
聊起柳林县香严寺消防设备的持续升级,柳林县消防安全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昌锋和香严寺服务所所长王彦勇如数家珍。
柳林县香严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柳林县消防救援大队积极以科技赋能文保,通过运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报警系统和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对寺院内消防设施、电气线路、文物古建筑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利用系统数据回传,全天候、无死角管控寺庙安全,打造出24小时值守的“电子守夜人”,为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数智支撑。
柳林大队还因地制宜,推动寺庙出台文物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管控职责,细化应急处置流程,让人防、物防、技防实现同步发力、同频共振。
穿梭于庄严肃穆的殿内,记者感受到了寺内防火工作的细致入微,供桌上的烛火,被一根根电子蜡烛取而代之;隐于电子设备后的条条线路,也早由专业人员进行防火改造。
“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先进防火手段,都会全力落到实处。”王彦勇自豪地说。
防火宣传见实力
防患于未然,消防安全宣传就要常抓不懈,这是交城大队大队长张阳摸索出的一条文保经验。近年来,聚焦辖区文物安全,交城消防卓有成效地开展防火宣传。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的卦山之中,是一座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古柏参天、庙宇巍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每个节假日前,交城消防都会联合多部门走进卦山景区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文物安全。“微型消防站器材箱里面的器材要定时维修,消防呼救器要及时更新电池,防毒面罩要确保在有效期内……”每路过一处消防设施,马泉生都会停下脚步细心检查,并现场教学防灭火关键事项。
除了天宁寺,创建于北魏时期的玄中寺也是交城的“网红打卡点”。而寺内200余间古色古香的木质殿阁,也成为消防隐患重点排查对象。近年来,消防人员每去一次玄中寺,都会结合当时的消防安全情况,举办一场宣传培训,并及时告知寺内工作人员如何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如遇节假日和庙会,消防人员就干脆在寺内驻勤值守,一面防备突发险情,一面向游客普及消防知识。
于吕梁消防而言,“保护文物”不只是响亮的口号,它更是脚下有泥的艰苦实践,是心中有数的锐意创新,是饱含热爱的不懈坚守,是刚毅“火焰蓝”对厚重历史的深情守护与郑重承诺。
本报记者高洁 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