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近日,记者走进社区矫正第一线,实地探访社区矫正法怎样让司法行政工作提质升级,怎样影响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执业理念、工作作风和严谨态度,以此找到基层治理生态重塑的重要环节所在。
临汾市大宁县社区矫正工作立足“德法润心 正向前行”品牌建设,创新构建“法治铸魂、德治润心、帮扶筑基、实践强能、部门联动”五位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始终围绕“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与守正创新相结合,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5年来,大宁县司法局累计帮助2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在规则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浸润中,重塑人生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法治铸魂
刚性力量筑牢思想堤坝
社区矫正的核心是“矫心”,而“矫心”的前提是“明法”。大宁县司法局将沉浸式法治教育融入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深处,用规则的刚性力量筑牢其“不想违、不敢违、不能违”的思想堤坝。
该局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法治教育矩阵。线上,依托“大宁普法”微信公众号,开设“社区矫正法治课堂”,定期推送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线下,开设“德法大讲堂”,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围绕社区矫正法、民法典等重点法律法规,结合社区矫正对象违规收监、民间借贷纠纷等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年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覆盖率达100%。
为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意识和纪律观念,预防重新犯罪,筑牢守法底线,该局建立“所地联动”沉浸式警示教育机制,分批次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戒毒场所接受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深化社区矫正对象对法律威严的认知,助力其顺利回归社会。2023年以来,累计组织5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接受警示教育,有效提升了其遵纪守法意识。
德治润心
以文化人激励崇德向善
德治,是滋养干涸心田的源头活水。大宁县司法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德”之富矿,以文养“德”、以行塑“德”、以治载“德”,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德法润心”道德讲堂,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讲述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感人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区矫正对象崇德向善。同时,开展“社区矫正进步之星”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激励其他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
通过开展“书香润心”文化育人活动,该局为社区矫正对象推荐励志文学作品,在“世界读书日”组织开展集中阅读活动,引导其感悟人生哲理,汲取精神力量;组织书法绘画、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文化浸润中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
真帮实扶
靶向破冰解决后顾之忧
帮扶的深度与精度,直接决定回归之路能否行稳致远。大宁县司法局以“精准滴灌”破解“就业无门”“生计维艰”等拦路巨石。
该局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需求台账,摸清其就业意愿和技能特长。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社区矫正对象,主动对接本县企业,共建“同心帮”就业基地,开发餐饮服务、建筑施工、快递物流等适配岗位,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22年以来,已帮助6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创业就业,有效改善了生活状况。
构建“全周期”心理服务体系。该局引入第三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新入矫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对重点对象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重塑健康心态。5年来,累计化解心理危机15起。
实践强能
“岗位互换”重拾生命价值
实践是社区矫正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构筑社区矫正对象“正向砺行平台”的关键。大宁县司法局推行“公益积分制”管理,将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矫正考核。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成立“德法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助老助残、环境整治、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在大宁县社会福利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矫正对象定期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物品;在“普法宣传”活动中,他们化身“法律宣传员”,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
同时,该局创新开展“岗位互换日”活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体验环卫工人、社区网格员等不同职业,通过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增强其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部门联动
众手擎炬照亮回归航程
社区矫正事业不是司法行政部门的“独奏曲”,而是全社会共同谱写的“交响乐”。大宁县司法局创新构建“司法+”协同矩阵,实现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的质变跃升。
该局建立“司法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法院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社区矫正对象诉讼程序,保障其合法权益;人社部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民政部门开展困难救助,社会组织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构建了“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
本报记者狄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