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时光荏苒,《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已实施五周年。这部承载着司法温度的法律,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无数迷途者点亮了回归社会的明灯,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法治的温度与力量。我叫李青,是千千万万社区矫正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五载春秋,风雨兼程,我见证了法治护航矫正之路,也见证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蜕变与新生。
刚柔并济
法治红线的尊严
社区矫正虽无高墙铁网,却是严肃的刑事执行。在司法所工作时,个别社区矫正对象觉得我这个年轻女司法所所长脸皮薄、好说话、好应付,没有接受监督管理的自觉,甚至不按时报到、刻意逃避监管,误判了“宽严相济”的边界。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自恃有机关工作经历,多次挑战法律底线:不假外出、无故缺席学习、拒绝参加公益活动且态度嚣张。柔性执法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红线坚决不能触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其严重违规行为,我们坚决依法处置,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以其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向法院提请撤销缓刑,最终予以收监执行。此举不仅捍卫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更为全市社区矫正对象敲响警钟:柔性有度,红线不可越。
以心化冰
叛逆青年的归途
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们的使命,能矫正好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就能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区。我依然记得初次遇见那名90后社区矫正对象,其抵触情绪非常大。“你们这么多监管规定,我接受不了,还是把我收监了吧!”面对他的激动情绪,是我自岿然不动?还是“别人燃起一把火,我就把自己烧死”?当看到他母亲痛心之余满是伤心的泪水,绝望之下不无希望的眼神,我的心猛地一颤!我不厌其烦讲解法律规定,锲而不舍解释监管意义,不拘一格聊着家长里短,不知不觉已然走进他的内心。慢慢地我了解到,那一句“还是把我收监”背后,是破碎的家庭纽带——正值叛逆期的他同母亲关系十分僵硬,同母异父哥哥的自杀让这个家庭蒙上阴影,母亲说话难听了,他的情绪冲动了,甚至每天拿把刀藏在被窝里。此情此景,如何“破冰”?我以“大姐姐”身份融入他的家庭走访中,一次次家访长谈,专业心理咨询介入,千百次将心比心……坚冰终被法治的温度融化。他幡然醒悟:“我知道我妈性子急,我也是冲动……今后我一定好好挣钱养家!”解矫之日,他为我们送上一面锦旗,这既是对这段社区矫正经历的感激,也是他走向新生的宣言。
体系护航
新生之路的“灯塔”
2023年我调到市社区矫正中心任主任,面对全市近两百名社区矫正对象,我深知个体力量有限,体系支撑才是长久之计。我们创新构建了“1+ 3+x”工作模式:“1”是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核心,“3”是整合心理咨询师、调解员、法律专家,“x”是联动多部门和志愿者形成全方位帮扶合力。两年多来,我市建立3个教育帮扶基地,累计开展心理辅导32期、法律咨询30余次、成功调解社区矫正对象家庭纠纷9起;与人社部门、零工市场深度合作,打造“阳光职达·助梦桥”求职群,及时推送就业信息与法律知识……曾经触犯法律底线的社区矫正对象,如今活跃在清理环境、维护秩序、敬老助老、捐款捐物的各类公益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信心重塑与社会融入。
《西游记》中有句偈语:“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社区矫正工作者就像这摆渡人一样,风雨无阻、扬帆摆桨,只为把社区矫正对象渡到正常生活的彼岸,让一颗颗曾经冲动的心回归幸福的家门。自己在“摆渡”之中践行初心,他们在“回归”路上正道前行。(作者系介休市社区矫正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