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一堂普法课 一颗守护心

——阳泉市矿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用爱驱散成长“迷雾”

  阳光灼灼,蝉鸣聒噪。李科拾级而上,走过阳泉市矿区沙台小学的长长台阶。李科是阳泉市矿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助理。2023年6月5日,她第一次以检察官助理身份站上讲台,开展法治教育课。想到要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她既兴奋又忐忑:万一冷场怎么办?
  李科清了清嗓子说:“言语暴力像无形的刀子,专往人心深处钻。”孩子们神情各异,好奇、懵懂,还有走神的。她赶紧搬出“法外狂徒”张三的案例,讲起一起由言语摩擦升级为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最终酿成重伤判刑的惨剧。案情环环相扣,孩子们的眼睛越瞪越圆。提问抛出时,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李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课后,孩子们围着她要微信。李科犹豫过身份与私人社交的平衡,但想到检察工作本就是要回应真诚的求助,便欣然留下联系方式。
  小小的微信群成了一个新的普法阵地。李科抛出一些具体案例:“偷拿同桌橡皮算盗窃吗?”“恶作剧把同学锁到厕所里该当何罪?”孩子们讨论热烈,稚气的提问里满是求知欲。“正当防卫是不是可以随便打人?”对此,李科耐心解释:“当然不是!不能因为别人碰你一下,就把别人打趴下啊。”规则与边界的种子,已在好奇的土壤里悄然播下。
  一个周末的夜晚,课堂上最安静的女孩琳琳(化名)发来消息:“老师,我被班里女生孤立了……分组从不叫我,下课也不说话。”文字后跟着哭泣的表情,“您说排挤也是暴力,对吗?”这句话像根细刺扎进李科的心房。
  这种无伤痕却深入骨髓的冷暴力,比直接冲突更窒息。李科回复:“琳琳,这叫‘关系欺凌’,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的难过绝不是小题大做。”
  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法条,更需要理解与支撑:“被孤立一定很难熬,像关在没门窗的小房间里,对吗?这不是你的错,是她们越界了。”她仿佛能感受到屏幕那头的释然,愁云正被正义之风吹散。
  李科引导琳琳说:“找找班里能聊得来的同学,或加入兴趣小组认识新朋友。这不是讨好,是找自己的‘安全岛屿’。也希望你告诉班主任,他们能直接帮你。”
  几天后,琳琳发来亲手画的“李科”:大大的脑袋,闪亮的眼睛,“检察蓝”分外亮眼。李科指尖轻抚屏幕,笑意荡漾到心底。这份纯粹的心意,比任何奖状都令人欣喜——法律的庄严承诺,已化为童真世界里安心的庇护。
  琳琳后来坦言,她没有勇气告诉班主任:“怕没用,或让她们更讨厌我……”李科表示很理解:“告诉大人不是‘告状’,是寻求保护。没准备好也没关系,我永远是你的树洞和‘法律后盾’。”
  这份信任让李科肩头凝重却充满力量——法律的光,能温柔穿透孩子的隐秘困境,成为不敢声张时的依靠。
  时光流逝,当年的“小麻雀”已升入初中,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仍未中断。他们分享新故事、成长点滴,当年播下的规则与尊严的种子,已在拔节岁月里生出坚韧根系。他们不再只是求助者,开始用法律识别边界、表达诉求,搭建自己的“安全岛屿”。
  李科深知:法律的“点石成金”,是将怯懦泪水化为沟通勇气,把委屈阴霾散作明朗晴空,让曾受伤的心灵学会用理解与规则,为自己和他人编织一道坚韧而温柔的“心灵护甲”。
  当初一个检察官助理俯身点亮的微光,真的穿透了时光走廊,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行之路。对此,李科很是欣慰。  

本报记者孔维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