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钢铁森林里开出的花

  

王艳梅

  泛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单行本静静躺在案头,封皮被摩挲得温润。五载光阴倏忽而过,指尖抚过书页边缘,如同触碰我与社区矫正共同生长的年轮,从拓荒的迷茫到淬火的历练,再到掌灯的归途,这段与社区矫正共生的旅程,见证了法治如何在钢铁森林中浇灌出希望之花。

拓荒——指纹烙下的荒原印记

  2019年的寒风,似乎格外凛冽。我攥着名单推开司法所吱呀作响的木门——两间旧屋,满柜手写档案,一辆后视镜缠着胶布的旧摩托,便是全部家当。彼时社区矫正法尚未分娩,我们如盲人涉河,仅凭零散规定摸索前行。翟某,便是荒原上第一块坚冰。因犯罪获刑又因严重偏瘫被暂予监外执行,蜷缩在床上,半边身子如枯木。初次宣告,我笨拙地念着条款,声音在漏风的窑洞里显得空洞。他浑浊的眼珠转动一下,嘶声道:“我这废人……还矫啥正?”法度尊严,在生存的困顿前显得苍白。
  我骑着那辆“突突”作响的摩托,往返于县城与他的家中,一边恶补各类业务知识,一边思索着如何为他量身定制矫正方案。没有先例可循,我就从最基础的需求入手,以本人口述+家属代写代替本人书面汇报,以亲属帮教替代集中学习。破摩托载着我一次次碾过路边的冻土,送去一份“被看见”的尊严。当冬雪初融,他挣扎着用能动的手指在思想汇报上按下红印时,那抹歪斜的红色,是法度在泥泞中印下的第一个足迹,也烙印下我褪去青涩、读懂“责任”二字的沉重开篇。

淬火——朋友圈裂痕中的生命重塑

  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如惊雷贯耳,涤荡前路。旧规定束之高阁,新平台、新流程、新文书如潮涌来。手写簿册被整齐的打印卷宗取代,那辆喘息的老摩托旁,终于停靠了一辆漆皮剥落的二手面包车。指纹签到仪幽绿的光,取代了签到本上深浅不一的墨迹。然而真正的淬炼,在于人心深渊的惊涛骇浪。
  李某某,缓刑社区矫正对象,刚经历判刑又离婚的他,如同被抽去脊梁。当天夜里其朋友圈更新了“永别了”三个字!寒意瞬间窜上脊背。顾不得夜色如墨,我驱车冲向他租住的平房,那辆旧面包车在坑洼路上嘶吼。门被反锁,死寂弥漫。拍门、呼喊无果后,我们破窗而入——他意识模糊,瘫倒在地,手腕被割了一道口子。我们立即送医抢救,彻夜守护。晨曦微露时,他睁开眼,泪水无声滑落。依托新法赋予的职责,我们链接心理咨询资源,在新建成的简陋心理疏导室里,倾听他破碎的心声。一次次沙盘推演,引导他重建内心的秩序,走出阴霾。这场生死救援印证:法律不仅是丈量行为的尺,更是淬炼绝望、锻造新生的熔炉。我亦在这生死时速的救援与专业化的矫正中,淬炼为更沉着的“生命锻工”。

掌灯——灶火映照下的归途坐标

  五年深耕,社区矫正在法治根系上枝繁叶茂。配套法规、细则如叶脉舒展,织就细密经纬。人脸识别终端替代指纹仪,喷涂司法徽章的警车整装待发。明亮的标准化宣告室、配备电教设备的技能培训室、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取代了往昔的局促。但我深知,“解矫”并非终点,让迷途者真正持灯归家,才是矫正的终极奥义。
  深陷犯罪泥沼的张某某,成为这条征途的试剑石。他获缓刑,但精神的桎梏远比刑罚沉重,入矫时目光游移,亲情冻结,冰冷的监管无法融化思想的坚冰。我们亮出“智能监管+温情救赎”双刃:一方面,依托智能平台精准锁定其行踪轨迹,依法严正监管,规则如界碑,寸步不让;另一方面,点亮灶火心灯,通过链接技能培训资源,全力支持他发挥厨艺特长,考取国家烹调师资格。当他手捧金灿灿的证书,端出香气四溢的过油肉时,久违的灶火暖意与邻里的笑语,一点点融蚀了坚冰。家庭重聚的饭桌上,他为女儿夹起的第一块肉,胜过万语千言。他不再是漂泊者,而是持证上岗、被烟火人间重新接纳的归途者——智能设备标注了他的地理坐标,而法与情的共治,最终锚定了他人生的归途坐标。
  从瘫痪者颤抖按下的红手印,到绝望者腕间凝结的血痕,再到迷途者灶台升腾的烟火气——社区矫正这朵钢铁森林里开出的花,根系深扎于法治的土壤,绽放于人性的温度。我与它,是拓荒者与荒原,是淬火匠与钢铁,是掌灯人与归途。下一个五年,荒原必将更葱茏,淬火将更精准,万千归途的灯盏终将汇成法治星河——因为每一颗迷途的心灵,都值得在规则与温情的交界处,找到重生的坐标。(作者系晋中市昔阳县乐平司法所工作人员)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1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