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晋城市主城区西南角的晋城市公安局城区分局白水街派出所,辖区涵盖多个社区,有着密集的人口、多样的场所和复杂的治安环境。近年来,白水街派出所深耕基层治理,通过创新警务模式、联动多方力量、精准服务企业等举措,筑牢平安防线,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落地生根。
数据赋能“精准治”
筑牢治安防控网
走进白水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们紧盯大屏幕,“警情数据就是‘晴雨表’,分析透了才能‘对症下药’。”正在分析辖区电诈发案趋势的所长李泽介绍道。白水街派出所将科技手段融入基层治理,打造“诊所式”警务模式,以数据“体检”为核心,让治安防控更精准。
“我们会定期生成数据分析表,精准掌握犯罪规律特点,比如诈骗高发人群、类型、时段,形成‘侦防提示’。”李泽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这些“侦防提示”会第一时间推送给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诈进楼入户”等个性化宣传防范活动。
2024年年底,某村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成为辖区反诈工作重点区域。面对严峻形势,白水街派出所以“打防结合、以防为先”为原则,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宣传内容。尤其针对老年人群体,民警联合村委举办反诈课堂,用真实案例讲解保健品诈骗、养老诈骗等常见套路。今年以来,该村涉老电诈警情大幅下降。
派出所严格落实网格化“全要素”包干责任,组织“民警+辅警+网格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动态更新场所、从业人员信息,对重点人员加强关注和源头预防。今年以来,辖区违法犯罪警情下降7.06%,电诈警情下降5.4%。
多方联动“齐心管”
破解基层治理难
白水街派出所深刻理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内涵,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方面,该所主动打破壁垒,与消防、城管、市场监管、司法、法庭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民警在日常巡逻中发现某小区居民为图便利私拉电线为电动车充电,于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现场拆除违规飞线,清理占用消防通道的电动车,并通过案例讲解、法律普及等方式,引导居民增强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充分激活社会力量,吸纳退休党员、保安员等志愿者加入巡逻队伍。今年以来,协助排查隐患300余起;通过“警网融合”机制,74名社区网格员与民警每周会商、实时沟通,快速处置矛盾纠纷。今年5月,在常态化校园安全隐患摸排中,社区民警了解到某小学两名学生因打羽毛球而引发纠纷,双方家长在责任划分、赔偿金额上僵持不下。随后,在白水街派出所“三长会商”机制下,由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学校负责人共同进行面对面调解,最终双方家长的态度逐渐缓和,达成一致意见。
此外,白水街派出所依托“蒲公英工作室”,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倾向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建立跟踪帮扶长效机制定期回访,通过电话沟通、实地走访、与学校老师和家长交流等方式,持续关注未成年人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会根据回访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教导员田力介绍道。
主动服务“向前移”
护航企业平安行
针对辖区众多企业和工地的需求,派出所大力推行“警务前移”,建立矛盾纠纷月度排查制度,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化解风险。
今年4月,辖区一工地因土方车辆使用引发冲突,双方人员情绪对立、剑拔弩张。民警迅速联合驻所律师介入,通过法律讲解、利益分析、情感疏导多维度发力,当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今年以来,辖区企业纠纷、安全隐患数量同比下降3.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为提升企业防范能力,白水街派出所主动当好企业宣传员和安全员。根据企业特点民警量身定制普法讲座,围绕涉企法律、电诈防范等内容开展以案说法。“上次讲座讲的合同诈骗案例和员工防骗技巧,提高了我们的安全意识。”辖区某公司人事主管孙女士说。今年以来,白水街派出所已开展100余场活动,覆盖2万余人次。
严格安全检查不放松。白水街派出所通过警企座谈会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指导企业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共同拧紧“安全阀”。
从数据赋能的精准预警到多方联动的合力解纷,从主动靠前的企业服务到“蒲公英工作室”的源头预防,白水街派出所聚焦辖区痛点难点,用科技提效能,靠群众强根基,以服务赢信任,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凡岗位上,持续书写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平安答卷。
本报记者郭志平 通讯员陈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