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是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获得感”首先是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有房可居、收入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就是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生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享受公平正义的权利。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是为人民解放而斗争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旨在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需求。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之所以为全国人民所向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凝聚民心,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支持。延安时期,我们党从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形成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良好氛围。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党始终把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福利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事业。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迅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入国民经济修复和建设进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使3亿多农民兄弟分得7亿亩土地;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国营经济,使工人阶级感到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解放;对民族工商业者,不光不没收他们的资产,反而还通过加工订货等方式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解决了人民大众的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用、行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和人均寿命,都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已覆盖到全国城乡大部分人民群众。特别是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真正的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群众体会到各民族的平等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利益才能落到实处。
增强获得感首先要知道人民向往怎样的美好生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越来越期待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渴望公平正义的保障、政风社风的净化。人民群众朴实具体的诉求,归结起来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获得。
党的十八大以来,“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为人民群众“餐桌安全”构筑法律屏障;简政放权,减少奇葩证明,让百姓告别程序繁琐办证难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让“非独”夫妻感受到平等的生育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脱贫就是要让每一个贫困户都拥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获得感。“十三五”发展规划更切合实际地开出“良方”:在教育方面,从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医疗方面,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养老方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等切实措施。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在就业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知群众冷暖,了解群众心声,真真切切地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对美好生活有着怎样的向往和追求,才能充分地、持续地、有质量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增强获得感必须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以共建共享补齐改革和发展中的民生短板。
获得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虚虚假假糊弄人的。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指出:“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以真抓实干增强群众获得感。增强群众获得感必须动真情、出硬招、办实事,必须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
增强获得感,党员干部是主要的推动力。必须有效提升党员干部“想干会干、真抓实干”的精气神。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把精力放在尽快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引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建小康,竭尽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住房有保障、就学有保障、就医有保障、安全有保障,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过上温馨、和谐、幸福的美好日子,用人民的获得感审视自己的“存在感”。
共产党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通过真抓实干去解决、去落实、去实现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渴望。要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以担当精神、改革勇气、务实作风,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获得感是人民给予党和政府的最高奖赏
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同时,他强调:“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是我们改革发展一直坚持的一条标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努力方向。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既有思想观念掣肘,也有利益固化制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同步提升,并成为一切改革的“试金石”。
获得感源自人民群众内心最直接、最真切、最质朴的感受、体味和认知,不掺假、不迎合、不摇摆。以群众“获得感”来检验改革“含金量”,强调的既是改革以人民为导向的问题,又是改革要看执行、看落实、看实际成效的问题。以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改革的“含金量”,有助于改革发展大业的扎实推进。
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改革才会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毛泽东同志曾不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活菩萨”、“上帝”、“诸葛亮”,“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怎样?那就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何。获得感是检验改革发展的标准,更是人民群众给予党和政府的最高奖赏。
习近平总书记“心忧天下、心系百姓”,质朴、炽热的民生情怀感动着广大人民群众,感召着广大党员干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六件民生实事,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牵挂,也为我们实实在在为人民谋福利、谋福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期待着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推进民生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向好和民生改善,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奋发有为,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不断把“蛋糕”做大,不断把“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人民给予党和政府的最高奖赏。(作者系山西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李渊)
过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