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太原新闻

精准扶贫铸造杏花岭样本—— 杏花岭区委宣传部对口娄烦县西舍沟村扶贫纪实

  “咱们做扶贫工作,一定要讲真话,用真心,动真情,真正沉下心来,了解贫困户的困难,扑下身子给大家做一些实事,拉近与百姓的距离。”驻村干部张宇一边说,一边起身赶往贫困户家慰问帮助。
  按照太原市委、市政府部署,杏花岭区委宣传部对口扶贫娄烦县天池店乡西舍沟村的工作已经开展半年多,结对帮扶写真情,创新模式助脱贫,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精准扶贫之路。
摸底进户走基层
  西舍沟村距天池店乡约8公里,全村有87户335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6人,村内共有贫困户28户,低保户24户,五保户4户,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种植土豆、小米、玉米等,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00余元。此外,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留居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不仅务农任务繁重,还有一系列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问题。杏花岭区委宣传部初步了解西舍沟村的情况之后更是决心进一步进户摸底,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真实状况,为针对有效的帮困扶贫奠定基础。
  杏花岭区委宣传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不仅与村“两委”及群众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该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经济收入等情况,还通过电话询问、入农入户、谈情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和困难。
结对帮扶显真情
  西舍沟村共有贫困户28户,杏花岭区委宣传部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并重点进行了结对帮扶,从细微处帮百姓解决困难。
  村委会办公室办公条件差,办公用品不全,帮扶单位为其积极购置了办公用品,改善办公环境;张老汉家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只留下他和老伴儿在家,今年地里收上来的土豆多,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豆严重滞销,老两口为此已经愁了几天几夜,帮扶单位联系餐饮企业,帮助张老汉和其他村民达成了土豆购销协议,帮贫困户销售土豆10000多斤;王大哥常年在外务工,王大嫂在家患有癫痫,驻村干部经常去看望她,还从太原求医寻药给王大嫂治病,为其办理大病救助;村民家里生活困难,驻村干部多次慰问,与百姓同吃同住,还送上慰问金,为减轻村民的家庭困难尽绵薄之力。
特色养殖助增收
  “咱们可以养牛啦,还有2000元补贴呢!”“参加合作社养牛,每年可以赚不少钱吧!”西舍沟村养牛基地门口的村民们高兴地议论着,这也是驻村干部帮助西舍沟村创建养殖肉牛基地以来经常发生的情景。
  杏花岭区委宣传部认真研究扶贫政策,积极寻找本地切入点,针对大部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管理、缺劳动力的实际,帮助西舍沟村成立了民富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开辟了“龙头+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依托龙头养殖企业,建立完善的运作模式,使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扶贫路上有支持,脱贫路上无风险”。村民按照“村民自愿、贫困户优先原则”从合作社领养肉牛,每头牛还能获得2000元养殖补贴。合作社承包肉牛养殖,每年向村集体上缴投资额20%的承包费,由村集体向贫困户按比例分红。不仅可以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可以带领、引导村民种植玉米草、玉米等饲料,从多方面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从驻村干部获悉,目前,西舍沟村的肉牛养殖基地已投资120多万元,引进第一批肉牛30头,厂房配套设施和所有手续全部完善。预计今年年底,该项目正式启动,至明年8月份分批次达到100头牛,真正为村民带来收益,带来实惠,帮助西舍沟村民如期脱贫,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生产的脱贫之路。

本报记者 王秀萍 通讯员 杨懿 吕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