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财经·公告

降成本:政策红利惠泽实体经济

  •   太钢集团冷轧厂的工人在操作生产设备。一年来,各方综合施策,企业综合负担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运行韧劲显著增强。 (资料照片)

  •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前不久对全省小微服务业企业抽样调查显示,2016年三季度有68.6%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7.8个百分点,比上季度提升了2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三季度74.0%的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保持良好或平稳,与上季度相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67.6%的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或持平,与上季度相比,提升了2.7个百分点;67.5%的企业盈利增加或保持平稳,与上季度相比提升了6.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和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行,全省服务业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国民经济才能具备持久的发展动力。去年以来,我省积极为企业降成本减负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综合负担,增强了市场运行活力。
      去年6月,我省从降成本、补短板、拓市场等方面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定运行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从缓缴资源价款、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等方面提出10条措施,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措施实施后预计2016年为企业再次减负或降成本至少495.9亿元;从加大工业投资、推进招商合作、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出6条措施,千方百计补齐工业发展短板;
      从推动省内产品销售、冬季取暖电能替代、推进农机电动化等方面提出3条措施,点面结合扩大优势工业产品市场消费;继续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稳定企业运行,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2016年12月13日,省政府又下发《山西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提出要经过1-2年努力,我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内容有税费负担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人工成本上涨得到合理控制、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较大幅度降低等方面。
      “进项抵扣增多,比如物流费用、燃油费用、劳保用品费用以及日常经营中发生较多的差旅费,都可以参与抵扣了,这对于减少企业税负有很大影响。”运城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企业而言,最难降又最应该降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其种类繁多、弹性较大,还暗藏着“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但这个成本企业靠自身努力无法降低,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
      2016年以来,我省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省政府分批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事项,并要求各地、各部门对取消的事项,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监管责任,防止出现管理真空,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审批。对下放管理层级的事项,要认真做好承接工作,及时完善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物流成本过高一直让很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感到困扰。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是19%。省交通运输厅在2015年实施政府还贷高速公路“三减两免”政策基础上,2016年继续加大减费力度,制定实施了“新三减”政策。截至10月19日,“新三减”实施五个月来,共为物流企业减免费用7.82亿元,通行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货车通行量2938.46万辆次,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31.0%。
      负担轻了 活力增了。一年来,在各方综合施策下,我省企业综合负担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运行韧劲显著增强。

    本报记者 王龙飞

    短 评
    找准“痛点” 精准“给药”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国民经济才能具备持久发展动力。要使山西经济“血液循环”越来越通畅,必须在降成本上有重大突破。
      降成本,并非只是多补贴、减税收,要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更需找准企业“痛点”,精准“给药”,综合施策。
      降成本首先要理清企业高成本的构成,哪些是企业应负责任?哪些市场自身可以解决?哪些必须外部介入?对企业来说,大部分税收成本是以企业的销售和盈利为依据的,企业在亏损和产品销量不好的情况下,一些流转税和所得税就不会缴纳。而制度性成本只要企业开张经营就会发生,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成本,需要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政策,才有可能减负。因此,在降低企业税费成本的同时,综合施策降低制度性成本,把降成本与激发企业内生活力相结合,打出“组合拳”,对企业而言更为实在有效。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等挖潜增效措施,有效应对市场因素带来的成本压力。
      对于政府来说,则必须把更多着力点放在帮助企业降低非市场因素带来的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上,要通过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企业设立和生产经营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也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王龙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