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我省实施“粮改饲”试点两年来,通过精心组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方法对、效果好的改革之路。也正因如此,山西“粮改饲”的做法,被农业部誉为调结构的好样本。
那么,山西样本究竟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
多部门联手,合力推动“粮改饲”。“粮改饲”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但我省在试点过程中,没有让农业部门一家“独唱”,而是多部门联手“同声合唱”,形成推动试点的巨大合力。农业、发改、财政等八个部门联合出台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比如,种植青贮玉米既享受种粮补贴,又可以享受种草优惠;工商资本投资草牧业可获得贷款贴息;政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等。这些都为“粮改饲”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极大的牵引作用。
以产业互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我省“粮改饲”遵循“立草为业、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的思路,把由种粮改种草和草牧业发展一同规划,把草业和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一同推进。具体表现为,把种草和草加工相结合,把种草和养殖业相配套,把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相统一。这样就使得几个产业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在“粮改饲”的试点中,我省始终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天然草场实施保护,合理规划载畜量;在人工草场建设上,做到耕地种草、畜肥还田,农牧绿色循环;把“粮改饲”和农民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农民通过草牧业发展得到更多的真金白银。协调发展,赢得生态好、产业兴、农民富。
如此,好的样本必将产生好的带动效应,这对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将大有益处。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