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阳泉市郊区:叫响实干兴区 汇聚创新动力

  • 阳泉郊区俯瞰全景。 本报记者 张文华 摄

  •   2017年,是全面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省走出经济困难局面的攻坚之年。
      这一年,注定干劲十足,热火朝天。
      新年伊始,阳泉郊区区委书记王明厚、区长武建功在元旦献辞中提到:“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们感慨颇多,忧欣交集。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党代会统一安排部署,牢记使命勇担当,真抓实干谋发展,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各项事业稳中有为。”
      的确,实干是发展之基,创新是发展动力。过去的一年,郊区完成全区生产总值82亿元,增长3.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750元、23460元,增长5.2%和5.7%。
      这一连串的数字,再次证明了,阳泉郊区正在朝着叫响实干兴区,汇聚创新动力的目标前进。

    持续发力上项目增后劲

      纵观阳泉郊区的发展壮大历程,产业推进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强有力的工业战略,叫响实干兴区就缺少了支撑。
      郊区是阳泉市园区建设的先行者之一。2003年3月创建的白泉工业园是继阳泉市开发区之后被省市批准最早成立运作、设置较为完备的园区,2006年1月被命名为首批“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是阳泉市工业园区中的“老大哥”。多年来,这位“老大哥”稳步成长,为郊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是,白泉工业园的潜力已经没有太大的挖掘空间,想要继续发展,郊区必须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去年,阳泉郊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绘好一张蓝图,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就是要在产业聚集园区上科学规划,突出培育新动能,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荫营万亩综合园区是集光伏发电、农业观光、大棚蔬菜种植,一二三产融合的示范园,已委托中国中悦进行前期规划。在东工业园区,最先入驻的是阳泉煤层气液化调峰项目,这是个利用煤气层的绿色环保项目。阳泉作为煤炭之乡,煤层气储量富得流油,但如果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会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
      谈阳泉郊区必谈耐火。一定意义上讲,耐火是阳泉郊区的第二张名片。郊区的产业振兴,耐火产业承载着巨大的使命。
      阳泉郊区作为全国四大耐火材料之乡,上世纪90年代耐火产业鼎盛时期,一度被冠以“中国荫营耐火城”。在2016年11月16日郊区召开的耐火产业发展座谈会上,郊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击出重拳:规范开采秩序,加快行业重组,采用集体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并且在西南舁乡专门规划了600亩耐火产业集聚区。把重组、做大、做精耐火作为优先级工作,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阳泉郊区耐火升级蓄势待发。

    给创新降门槛 为转型清路障

      如何破除机制障碍,优化人才生态,给创新降门槛,为转型清路障?
      2016年,阳泉郊区出台了《支持干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和创新推进“13710工作机制”两大举措。前一个是激励干部大胆谋事创业,后一个是督导工作。一个对人,一个对事。既讲激情干事,又讲工作机制。很多干部群众都感觉:“两大举措激发了干部群众的活力,重整了郊区‘雄风’,真正做到了为担当的干部担当、对负责的干部负责。”
      “13710工作机制”针对的是懒政庸政,它的要求是:当天的事当天办,办不完三天反馈,大事不过七天,特大事一个月了结,完不成拿出方案。办完事后要按期消号、定期清零,不留后遗症。“刚开始不适应,惰性谁都有,但要想干成事、多干点事,还是需要这样的制度规范”,西南舁乡乡长刘德刚感触地说,“好制度是一所大学校。”
      “两大举措”剑指33项重点工作。2016年11月16日在阳泉郊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郊区将主要工作打包成4大类33项任务清单,同时成立了33个指挥部。明确提出了挂图作战法:把各项任务制成大图大表,悬挂在指挥部。要求各项工作的进度、措施、要求,实时跟进、一目了然。
      “‘两路整治’工作中我们就一直开始采用挂图作战法”,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义井镇书记宁文鑫说,“就像当年高考时的完形填空。私产多少户,公产多少户,拆了多少补了多少,哪些未拆未补,一张大图一目了然,这样公开透明工作,反倒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压力,也打消了不少拆迁户对我们的疑虑。”
      经过发展,阳泉郊区17个软弱涣散村销号,30余个经济薄弱村搭上强村的发展“快车”。

    铺就三条路径 增进民生福祉

      同其他资源性地区一样,阳泉郊区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困,特别是历史欠账沉疴较重,走什么样的路能让百姓日子过得更殷实、幸福指数更高?
      阳泉郊区提出了三条路径,一二三产融合之路,新城新区新镇新村城镇之路,创新县域乡村治理之路,三条大路通向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开放区。
      路径的选择一方面是由所属区域、经济模式、城市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来源于红旗村的探索与实践。
      “红旗村”——桃林沟、汉河沟走的是一二三产融合之路。
      桃林沟正是通过走一二三产融合创新之路,盘活了矿产、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地下变地上,黑色变绿色”,从“富口袋”到“富精神”的转型。今天桃林沟的发展模式满足了人民对城乡示范区的所有想象。
      汉河沟同样如此,从15年前一穷二白、举债200多万元修路、村民挤在祖辈留下的窑洞里苦盼苦熬,到今天全村人整体搬入楼房。今天的汉河沟,文化广场、山地公园、休闲采摘园、晋阳府老陈醋……不但让邻近不少村子羡慕,而且也让不少城里人嫉妒。
      李家庄走的是新城新镇新区新村城镇之路。
      今天你步入李家庄村,50多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小区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和活动室充满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村委会一律使用玻璃隔断,办公环境现代阳光公开透明。村务管理集中“行政审批”大厅,挂牌服务。服务项目和承诺还通过互联网、手机二维码和APP平台推送。
      这些村子已经为我们展现出了城乡示范区的生动画面,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样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风貌,是县域乡村治理的一面旗帜。
      回看2016年,郊区继续拿出1000万元支持农业发展,全年实施一产项目16项,完成投资6.39亿元。西南舁万亩果园稳步提升,宝鑫双万头生猪养殖持续发展,喜耕田香菇等农业项目初见成效,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土地确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稳步向好,转型升级,振兴崛起”这场硬仗,我们感受到的是郊区的斗志与信心,听到的是郊区创新转型的鼓点,看到的是郊区大地的勃勃生机。
      我们相信,阳泉郊区的发展会迎来新的局面。

    本报记者 郭强 张文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09期

    • 第2017-01-08期

    • 第2017-01-07期

    • 第2017-01-06期

    • 第2017-01-05期

    • 第2017-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