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发出了“圆珠笔头之问”,引起业内强烈反响。作为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太钢迅速响应总理号召,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围绕球座体材料国产化开展了一系列工艺技术研究攻关。经过5轮近百次的试验,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年1月10日,记者从太钢了解到,由太钢负责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刚刚通过了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该类产品标准的空白,对于提高我国相关笔头用钢的生产和实物质量水平,打破国外垄断、有效替代进口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品种优化升级。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告诉记者,笔头用钢分为笔尖球珠和球座体用钢两个部分。球珠用材料我国不仅可以自行生产还大量出口。但球座体结构精密,对材料的加工性能要求极高,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包括圆珠笔上的笔尖钢。这对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钢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桩“心病”。
切削不锈钢丝的技术要求不但高而且指标参数繁多。目前国内外尚无专用的易切削不锈钢笔头线材标准,现有的通用标准也不适用,太钢在前期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基础上,着手组织起草《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在分类及牌号、力学性能、表面质量等方面进行规范,完成了该标准的起草,经过全国钢标委专家完善,最终成功制定出我国第一部《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
王辉绵说:“我们对各个行业新材料新产品有一种敏感,就是能发现一些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引领这个行业的新材料的应用。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练,各种成分加入多少,没法统计试验了多少次。”为了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太钢必须摸索出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也借鉴了一些炼其它钢的经验,把块状的加入,改成‘喂线’加入。”王辉绵回忆起来兴奋不已。
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他们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2014年12月,又经过十多次终试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太钢的笔尖钢产品自从试验成功,已经有不少厂家购买。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极限测试中,在不同的角度下,每只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断线,而且已经进行了近千次测试。跟国外产品比较,是同等的。
太钢集团技术总监李建民说:“我们想通过这些研发,通过这些标准引导我们的钢铁,特别是不锈钢的技术进一步创新,一定要摘取钢铁工业材料方面的皇冠。”
就在文具店,也有日本的一个品牌“百乐维”系列笔,但是试写了一只,居然漏墨水。店主说“其实国产的笔真的挺好,不比进口的差。”
“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小小笔尖制作用钢,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启示。一支司空见惯的中国笔,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