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新房后,交通便利、吃水方便,心情也舒畅。”这是乡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后,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
位于临汾西隅的乡宁县,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村与村之间相隔也非常远,百姓生活一直有诸多不便。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按照高位推动,因地制宜,统筹资金,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月4日,记者来到乡宁县昌宁镇南阁村搬迁户王苏菊家中时,她正与孙子一起看电视。一进家门,记者就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暖与惬意,100多平方米的家里,地板砖、壁纸、门窗、家电等一应俱全,装修风格与城市里的人家相差无几。
王苏菊告诉记者,她是去年11月搬进新家的。搬迁之前,一家五口住在昌宁镇石珂村。“原来住在三孔土窑洞里,得挑水吃,冬天还得自己生火,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好了,有了自来水和集体供暖,不仅出门方便,住着也舒服。孙子上学离县城也近了,以前咱想都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
易地扶贫搬迁让王苏菊一家享受着住进新房的喜悦,同样,在西交口乡南塔村村民闫怀龙也感受到搬迁后的便利。
今年40岁的闫怀龙一家是2012年首批搬迁户。原先他们一家5口人住在距离县城40余公里山村的五孔窑洞里,吃水困难不说,想去县城都要走近3公里的山间土路才能到公交站点,就连打电话都必须拿着手机爬到山顶找信号。“现在好了,出了门,走几分钟的水泥路,就能到209国道上的公交站点,公交车直接通到县城,非常方便。村里搬过来的人现在都能经常去城里转转。”搬进新房的闫怀龙还给家里装上了宽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塔村村主任闫海水告诉记者,南塔村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距最短的也有3公里。异地扶贫搬迁前,许多村民由于生活不方便都想法搬走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生活方便了,不少村民又搬了回来。且6个自然村的居民全部集中在了一起,既便于管理,又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
易地扶贫搬迁是乡宁县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头号工程。该县按照“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尊重群众意愿结合起来,遵循规律,一次规范、分步实施。2016年集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1户、2047人,分别采用了建中心村搬迁、跨村委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化搬迁、自主搬迁五种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更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从没事就打麻将、打扑克,到如今在农闲时上县城谋一份工作,乡宁贫困人口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乡宁县共完成移民搬迁2465户、9500人,新建住房2465套、22万平米,建成和在建移民安置点39个。“十三五”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07人,2016年完成搬迁2500人,已全部落实到户到人,目前承接信贷资金4105万元,开工建设项目16个,开工率达100%。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此,乡宁县提出坚持以脱贫为目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创业就业相结合,持续强化扶持,力争增强搬迁户造血能力,推动搬迁户稳定脱贫、发展致富,顺利实现省级“脱贫摘帽”,确保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师耀泽 田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