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既指出了扶贫攻坚的认识论,也点明了精准扶贫方法论。
脱贫致富不能单靠外力拉着、拽着、扶着、托着,关键还得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群众受教育水平不等、脱贫致富的决心不一,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体系,有效激发群众奋力脱贫的强劲内生动力?笔者觉得,最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动机制。也就是说,要变“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传统扶贫模式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水龙头放水”、“精细滴灌”的点对点精准扶贫,以切实增强扶贫部队和困难群众之间的互助互动,改善“拉手即站、放手即瘫”的被动局面,激发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积极性,让其敢于直面现状、反思原因,勇于寻求动力、比学赶超。
贫困人口基数较大的浑源县是如何做的?一是产业效益激励,千方百计鼓动群众撸起袖子。二是教育培训发力,因势利导促动群众解放思想。三是干部率先垂范,想方设法带动群众甩开膀子。三管齐下,授鱼又授渔,扶志且扶智,集聚待脱困群体奋发图强的正能量,点燃其脱贫致富的激情。
志勇则气盛,气盛则业兴。扶贫攻坚固然有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倘若群众有了自力更生的斗志、求富求变的决心、敢闯能干的智慧,那么脱贫,自是只需时日。
杨晓明 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