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刊

2016山西年度“双创”系列评选 经济环境创优县区展示

  • 万柏林区着力为市民打造宜居环境

  • 万柏林生态园

  • 荫营新城

  • 郊区俯瞰全景

  •   集聚山西力量 激发创新动能

    太原市万柏林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


      2017年1月10日,太原市首个集办事查询、政策咨询、投诉建议于一体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万柏林区政务服务中心“微平台”上线运行。办事群众只需“动动手指滑滑屏”,就可进入中心微信平台咨询、了解需要办理业务的相关信息,大大节省了市民的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微平台”的上线运行是万柏林区改善政务服务,创优发展环境的又一新举措。
      万柏林区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是太原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也是一块集优势明显、生态良好、资源富集、市场繁荣、潜力巨大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在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中,万柏林区位居全省23个市辖区的第6位,位次前进6位。截至2016年11月,万柏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亿元,增长16.7%,增势引领太原市,总量位居太原市第2位,跃升全省县区前列,区域整体财力不断增强,全区经济呈现出逆势增长、争先晋位的良好态势。
      站在长风商务区山西大剧院的平台上向西望去,万柏林区“十大标杆”项目之一的华润万象城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的作业。同为“十大标杆”项目,在迎泽西大街南侧,高达266米的信达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建设,即将刷新“太原第一高楼”纪录,成为太原新地标;南上庄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的太原远大购物广场项目,占地260亩,将建62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后将是太原市最大的商业综合体。
      “整个万柏林现在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大战场’。”在采访过程中,万柏林区不少干部这样说道。
      近年来,万柏林区委、区政府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及时调整战略,充分发挥城中村改造、重点道路建设释放的能量和机遇,把产业转型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重点产业对外交流合作。他们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重大服务业项目上,瞄准世界知名企业、品牌战略投资者,短短几年,成功引进华润、恒大、融创、中海、绿地、万科、远大、海尔、红星美凯龙等知名企业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20余个,签约项目总投资800余亿元,到位资金近300亿元,呈现出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额度越来越大、投资拉动越来越强的可喜态势。
      “政府在选企业,企业同时也在选政府。”恒大地产、远大集团等参与万柏林区城中村改造的大型企业负责人表示,该区吸引企业的不仅是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还有各级政府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注重公平和社会责任的品质,让企业心里踏实。
      万柏林区区长杨俊民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转变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几年,万柏林区一方面加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服务和自我限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万柏林区装饰一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内,正在办理企业注册的任童心说:“现在办事很方便,部门都在一块,有叫号机,可以在网上或者大厅内的终端机上查看办事所需的材料和样表,每个流程都有办理时限规定,手续减少了很多,速度也变快了。”
      万柏林区还按照“六权治本”要求,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把政府采购和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工程招标纳入平台管理。同时,成立联审小组,全程实施和监管工程招标,有效避免了“萝卜投标”“专家背书”等问题。
      多年来,区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成为一种常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区领导定期召开调度例会,践行“一线工作法”,下企业、进工地,在一线落实责任,在一线破解难题,在一线形成决策,在一线创造方法,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困难,坚定企业投资信心。对在谈项目,加强考察研判,加快进度;对签约项目,加强协调,尽快完成上报和审批;对在建项目,创造条件改善施工环境,积极推动建成;对投产项目,加强配套服务,使尽快上规模见效益。通过为投资者提供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发展环境,促进以商招商,使万柏林区真正成为投资发展的热土。
      目前,万柏林区已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一大批招商项目接连落地,将为万柏林区崭新蓬勃的未来积蓄强劲后势,万柏林区正信心满怀向着产业强区、生态大区、服务新区的建设目标坚实迈进!

    县区简介


      万柏林区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辖15个乡、街办,69个行政村(含27个城中村),88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76万,流动人口30万,是太原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也是一块集优势明显、生态良好、资源富集、市场繁荣、潜力巨大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全区经济健康发展。201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中,万柏林区在全省23个市辖区中排位第6,位次前进6位。截至2016年11月,万柏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亿元,增长16.7%,增势引领全市,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跃升全省县区前列,区域整体财力不断增强,全区经济呈现出逆势增长、争先晋位的良好态势。

    阳泉郊区——转型综改带来发展新动力


      2016年,阳泉郊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绘好一张蓝图,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在产业聚集园区上科学规划,突出培育新动能,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荫营万亩综合园区是集光伏发电、农业观光、大棚蔬菜种植,一二三产融合的示范园,已委托中国中悦进行前期规划。在东工业园区,最先入驻的是阳泉煤层气液化调峰项目,这是个利用煤层气的绿色环保项目。阳泉作为煤炭之乡,煤层气储量富得流油,但如果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会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
      阳泉郊区作为全国四大耐火材料之乡,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冠以“中国荫营耐火城”。在2016年11月,郊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击出重拳:规范开采秩序,加快行业重组,采用集体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并且在西南舁乡专门规划了600亩耐火产业集聚区,把重组、做大、做精耐火作为优先级工作。
      如何破除机制障碍,优化人才生态,给创新降门槛,为转型清路障?
      2016年,阳泉郊区出台了《支持干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和创新推进“13710工作机制”两大举措。一个对人,一个对事。既讲激情干事,又讲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了“为担当的干部担当、对负责的干部负责”。
      经过发展,阳泉郊区17个软弱涣散村销号,30余个经济薄弱村搭上强村的发展“快车”。
      阳泉郊区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困,特别是历史欠账沉疴较重,走什么样的路能让百姓日子过得更殷实、幸福指数更高?
      阳泉郊区提出了三条路径,一二三产融合之路,新城新区新镇新村城镇之路,创新县域乡村治理之路,三条大路通向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开放区。
      回看2016年,郊区拿出1000万元支持农业发展,全年实施一产项目16项,完成投资6.39亿元。西南舁万亩果园稳步提升,宝鑫双万头生猪养殖持续发展,喜耕田香菇等农业项目初见成效,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土地确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全区共引进百万元以上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56项,到位资金316.3亿元;实施投资项目336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7亿元。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3.2∶62.8∶34优化为2.7∶56.8∶40.5。
      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农业惠民工程,设施蔬菜、果品、核桃分别达到5700亩、2.2万亩和3.8万亩,蛋鸡、生猪存栏分别比2010年增长67%和142%,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5个。桃林沟成功挂牌国家4A级景区,小河、官沟、辛庄和大阳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大力建设生态新城,新城大道、李家庄互通、西外环、双营路等一批路网工程竣工通车。全面提升荫营城品位,大力实施街路整治、“五网”入地,完善了供热管网、自来水质净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完成农村街巷硬化1114公里、农村饮水工程97处、农网改造451公里,桃林沟、汉河沟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不断加快生态修复,关闭取缔“土小”矾石竖窑、石灰窑243座,淘汰黄标车近1300辆。完成营造林16.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8%。
      全面加快转型综改,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试点工作,“联村党委”、“民事代办”被省综改办列为2013年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下千耐火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阳泉八方电气等5家企业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嘉磨料磨具等4家企业挂牌上股交Q板、深股交新四板,金隅通达等26家企业进入“小巨人”培育库,天隆工程材料、华岭耐火等11家企业获省著名商标。
      不仅如此,近年来,郊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郊区旅游格局的框架已经形成。目前,全区已拥有各具特色的A级景区5个,以及六大乡村旅游系列+十大乡村游基地。未来郊区将立足于打造差异化的主题特色,着眼于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主导功能,以智慧旅游平台为推广运营基础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当地特有的景观及产业作为主导特色,以创意和美学以及高品质服务为依托,打造乡村休闲度假、乡风乡俗体验型乡村旅游。在近期一至两年中搭建平台,中期3至5年品牌提升,远期5至10年持续运营,并以当前“阳泉旅游看郊区”的战略定位为依托,着眼于打造晋东乡村旅游首选地、中国北方乡村特色体验核心区、京并高铁走廊旅游门户,全力打造阳泉旅游品牌。

    县区简介


      阳泉市郊区是省级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双试点”县区。2015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80.73亿元,增长2.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5亿元,完成市调整任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48亿元,增长18.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7亿元,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亿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24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95元,增长6.4%。
      郊区是阳泉市园区建设的先行者之一。2003年3月创建的白泉工业园是继阳泉市开发区之后被省市批准最早成立运作、设置较为完备的园区,2006年1月被命名为首批“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是阳泉市工业园区中的“老大哥”。多年来,这位“老大哥”稳步成长,为郊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17期

    • 第2017-01-16期

    • 第2017-01-15期

    • 第2017-01-14期

    • 第2017-01-13期

    • 第2017-01-12期

    • 第2017-01-11期

    • 第2017-01-10期

    • 第2017-01-09期

    • 第2017-01-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