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题新闻

临县:多措并举 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 临县着力搭建电商惠农服务平台,助力精准脱贫。 李小刚 摄

  •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前行力量
      “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临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打好这场硬仗,既需要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在机制、制度上进行创新探索,也需要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引领。我们多措并举,整合利用1000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全县2677户贫困户饲养的10万余只能繁母羊进行了投保和补贴,大大调动了贫困户从事养殖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了舍饲养羊基地县建设。”说起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富民产业的事,临县县长李双会欣喜地说。2016年以来,临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探索走出一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发展富民产业


      临县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把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取得了促进贫困农民增收的好效果。县委、县政府安排县财政、扶贫、发改等相关部门分年度对全县财政涉农资金下达、拨付、使用等情况逐项逐笔进行认真梳理,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了大起底。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2016年整合17个部门9大类83项涉农资金;同时制定出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湖北十堰市陨阳区、竹山县,孝感市大悟县进行了考察学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县情实际,研究制定出台了《临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推进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明确了资金统筹整合的范围、规模、投向及实施办法,重点支持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上,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统筹安排,对财政2014年之前结转结余的资金和2015—2016年扶贫资金,捆绑用于精准脱贫产业增收项目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合使用1000万元扶贫资金,通过对贫困户占比70%的养殖场以及贫困养羊户的标准化羊舍2.5万平方米进行补贴,对10.2万只能繁母羊进行保险保费补贴,带动了全县舍饲养羊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能力。针对因大病致贫、意外伤害致贫的贫困对象,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对23.23万贫困人口,实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每名贫困人口12元,最高可保8万元;意外伤害保险,每名贫困人口10元,最高可保5万元。特别对去年整村脱贫的86个村、每个乡镇2个脱贫示范村和第一书记任职贫困村,分别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助用于产业发展。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每村给予5万元的资金补助用于产业发展,不仅可促进这些贫困村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而且可拓宽资产收益扶贫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为全力加快涉农项目实施进度,临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联,实行项目包联责任制,建立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时间表、一抓到底的县级领导包项目推进机制。紧盯进度、紧盯成效,建立了项目日报告制,实行项目资金进度一天一统计、一周一汇总、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并将通报情况发放到项目分管领导、项目实施单位和乡镇,进一步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及时研究推动解决,构建良好工作推进机制,加快项目资金拨付,促进资金整合后涉农项目的加快实施;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招投标制、法人制、监理制、报账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财政评审等程序,建立统筹整合项目库,严格核查项目实施情况,严禁借统筹名义随意调整项目和改变资金用途,特别是对到人到户资金以“一卡通”形式直拨到位,确保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安全高效。
      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有力作用。去年,全县实施了5.5万亩红枣林、2万亩核桃林提质增效工程。完成了总投资820万元的三交、林家坪等7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实施了6乡镇11村1449户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采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形式建设光伏电站11.5兆瓦,已于去年底建成运行;已完成护工护理培训1381人,623人实现了就业。易地扶贫搬迁采用去库存方式,在县城区及周边签订购房协议1219户4097人。在林家坪、刘家会、兔坂新建3个集中移民工程,可安置465户1381人。

    创新发展思路 脱贫攻坚好戏连台


      临县是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底,该县还有贫困人口14.5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2.7%。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创新工作思路,把建设大数据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护工护理培训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举措,重点推进,大大加快了扶贫攻坚进程。大数据平台主要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中心平台为核心,下设23个乡镇工作站平台、419个贫困村工作室平台。建立了《精准脱贫管理手册》和《管理手册》两种信息,即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单位及责任人的基本信息;两张表,即收入监测表和脱贫评价表;三本账,即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和工作台账。全县419个贫困村、5.9万余户、14.57万名贫困对象,一户一册。通过《管理手册》这一载体,全县将贫困对象、6400多名包户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有效地联结在一起,确保干部帮扶有抓手、服务群众有载体。同时,大数据平台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基础数据和帮扶动态通过基层平台自下而上逐级录入、逐级上报、逐级审核,自上而下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压实各级干部的帮扶责任,实现《管理手册》和大数据平台“双向”痕迹管理。
      整合财政扶贫资金,该县研究确定了2016年整合17个部门9大类83项涉农资金,研究制定出台了《临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推进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对财政2014年之前结转结余的资金和2015—2016年扶贫资金,统筹安排,捆绑用于精准脱贫产业增收项目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合使用1000万元扶贫资金,通过对贫困户占比70%的养殖场以及贫困养羊户的标准化羊舍2.5万平方米进行补贴,对10.2万只能繁母羊进行保险保费补贴,带动了全县舍饲养羊的发展。针对因大病致贫、意外伤害致贫的贫困对象,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对23.23万名贫困人口实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特别对计划整村脱贫的86个村、每个乡镇2个脱贫示范村和第一书记任职贫困村,分别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助用于产业发展。全县通过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有力作用。
      大力开展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与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家政公司对接,确保培训内容对接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全县依托白文职业技校已举办护工护理培训5期,培训学员1381人,通过培训,目前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就业人员达623人。并涌现出一大批就业典型。岐道村的秦玉连,掌握了母婴护理技术,成为太原贝亲好家政公司的优秀月嫂,经公司推荐由平遥籍的张剑英女士聘请到美国纽约为其临产女儿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东胜村的王东林,现在北京无忧草家政公司从事主管工作,管理吕梁籍护工护理人员。东胜村的秦东娥在北京从事月嫂工作,月工资达到7800元。对此,当地群众形象地说:“出去的是一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
      扶贫攻坚是场“硬仗”、是根“硬骨头”,面对这场“战役”,临县县长李双会指出:“临县地处晋陕峡谷、黄河东岸,境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独特的区位和自然条件造成了这一地区的贫困落后,塑造了临县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临县作为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当前,脱贫攻坚的战役已经全面打响,党中央已经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发出了动员令,下达了军令状,省委、市委做出了安排部署,县乡村各级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路线图。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退路、务必打赢的重大战役。对临县而言,要解决全县5.9万户、14.57万名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繁重,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但不管任务有多重、困难有多大,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如期脱贫摘帽、建成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念,做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思想准备,强化统揽意识、交账意识、攻坚意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紧迫感,以小康不实现誓不罢休的责任感,心无旁骛地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奋斗,齐心协力将临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推向前进。”
      临县革命老区正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推动脱贫攻坚,力争在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19期

    • 第2017-01-18期

    • 第2017-01-17期

    • 第2017-01-16期

    • 第2017-01-15期

    • 第2017-01-14期

    • 第2017-01-13期

    • 第2017-01-12期

    • 第2017-01-11期

    • 第2017-0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