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吉县:小苹果成就大财富

  这几天,吉县中垛乡中垛村的果农强勤忠终于闲下来了。之前一直忙着修剪果树的他,除了自家的10亩果园,还帮周围几户果农修剪了果树。
  强勤忠是村里的“苹果状元”,家里的果园年收入可达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村民纷纷种起了苹果树,收入也逐年提高。
  强勤忠只是吉县众多果农中的一个。吉县30万亩耕地中,苹果栽植面积多达28万亩,苹果产业在该县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82.3%,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82.1%的农民是果农,形成了产、加、贮、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之本”的思路带动下,围绕苹果形成的全系列产业链,已成为引领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引擎。
技术革命:苹果树成了“摇钱树”
  吉县发展苹果产业已有30多年。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苹果产业不放松”,目前全县苹果年产量达16万吨以上,产值达8亿元。
  在外界看来,吉县苹果发展得够好了,果农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的确让人刮目相看。然而,在吉县县委、县政府眼里,想让吉县苹果占领高端市场,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为此,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平凡调研当地果业发展和外部果品市场,提出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文章,重点在发展有机、打造园区、加强管理、提升品牌、拓宽市场上下功夫,在苹果生产上推行“减密间伐、有机化生产、果园上水”三项“革命性”措施,力争把“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这张名片叫得更响、更亮。
  东城乡社堤村党支部书记张建龙告诉记者,当初,社堤村在吉县率先推行苹果“减密间伐”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减密间伐”就是要在每亩苹果地里砍掉三分之一以上已栽植的多年果树,以保证果树的通风、透光,同时便于机械化作业。果农不理解,认为这是“毁了自家的果树”,为打消果农的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党员干部们还带头先砍了自家的树。
  到了采摘季,农户们发现,经过“减密间伐”等手段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的苹果园,虽然果树数量减少了,苹果质量却大大提高,优果率达到90%,每亩果园的收入,也因此比原来提高大约3000多元。看到“减密间伐”取得的实效,吉昌、文城、车城等几个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也纷纷推行“减密间伐”,很快,全县8000余户果农的6万亩果园在这项技术下受益,全县苹果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小小的苹果树也成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政策引领:种苹果种出大产业
  60多岁的山阳村村民闫傲德三年前加入了山阳村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能享受到不少优惠政策:合作社免费提供的部分化肥、农药,每年能省下成本上千元;合作社聘请专家免费传授技术,帮他解决了不少种植难题;到了苹果采收季,合作社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根本不用愁销路。
  在吉县,这样的优惠政策遍地开花。不仅合作社有自己的优惠政策,政府更是退出了一系列“大礼包”。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联户,企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互为支撑,吉县在大扶贫格局下,牢牢推动小苹果种植这项扶贫产业。
  吉昌镇兰村是个贫困村,近年来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全村苹果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由3800亩增加到6500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产值3000余万元,实现了家家有果园、户户有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升级,配套完善了果园田间路、太阳能杀虫灯、果园管护房、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配套,苹果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带动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像兰村一样,吉县今年能够脱贫的20多个村,也都依靠苹果产业。
  政府引领大方向,果农创新谋出路。
  东城乡沟南村的冯一民既是益民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村里的苹果经纪人。作为党员,多年来,他一直带头为苹果找销路。2016年,吉县苹果价低难销,冯一民利用自己多年来从事苹果销售信息灵、渠道宽、人脉广的优势,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已累计销售苹果80多万公斤。沟南村贫困户张敖森经营8亩果园,今年出产苹果3万斤,正当他发愁卖不出去的时候,冯一民主动找上门来,让张敖森收入了近5万元。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致贫原因,吉县产业帮扶的方式也各有侧重。
  除了政策引领,党员带头,小苹果还带来了大产业。国内知名企业达明一派公司就在吉县设立了基地,生产苹果饮料,顶吉公司研发了以苹果为原料的白酒,推出市场后受到消费的认可。
  围绕苹果种植的各项深度开发和配套建设,包括旅游、采摘等项目的发展,让吉县的产业扶贫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2016年,吉县已由2015年底的贫困人口1.7万人减少到3249人,降幅达80%。
“互联网+”:农业也要创新发展
  自从开通网店,吉县果商崔凯就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除了自家贮藏的苹果,他还同时代理亲朋好友的苹果营销。与县邮政局合作后,崔凯的网店销售额更是突飞猛进,一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传统的苹果销售,多是批发商上门采购,产区议价、交货,果农很难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生产盲目,效益始终不佳。2014年,吉县开始在全县大力推广“电商扶贫”,开展电商扶贫培训200余人次,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为传统的苹果产业带来新的生机。通过互联网,果农不但可以提前预售、计划生产,还能精准营销、减少仓储。由于参与终端销售、分享销售环节利润,果农收益提高10%以上。
  广泛开展的电商培训,不仅为吉县储备了电商人才,还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难题。目前,该县已建成京东旗舰店1个,苹果网店30多家,手机微店十余家,这些青年创业者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既帮助村民在网上购买农资、生活用品等,也帮助果农将苹果向外售卖。截至目前,吉县有超过1000万斤的苹果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
  “互联网+”让苹果种植取得了创新发展。下一步,吉县还将进一步推进4G高速无线网络进村入户,筹建“村级服务站”,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硬件建设,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全程参与的“互联网+”让全产业链条更加完善、顺畅。

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陈健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22期

  • 第2017-01-21期

  • 第2017-01-20期

  • 第2017-01-19期

  • 第2017-01-18期

  • 第2017-01-17期

  • 第2017-01-16期

  • 第2017-01-15期

  • 第2017-01-14期

  • 第2017-01-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